立即下载
玉潭:一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2011-08-04 15:54:53 字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宁乡隶属楚之黔中。秦代属长沙郡。三国时期原为吴国新阳县,县治设在今横市长桥。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新阳为新康,县治由横市移至万寿山之冷水铺。宋朝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置宁乡县。千余年来,宁乡的行政隶属虽多次更迭,境地析划,其县名从宋代一直沿袭至今,顾名思义,宁乡乃安宁之乡。

  宁乡县城选址在依山临水的沩江岸边。沩江主流发源于沩山,沩水从南门桥下滔滔流过,中有玉潭(龙潭湾),水深数丈,两岸垂杨相映,水碧如玉,景丽似画,素有“玉潭环秀”的雅称,为旧“楚沩十景”之一。

  五代时期,玉潭镇仅有玉潭街一条直街,为通向长沙、益阳的必经之路。到了宋代才扩建通安街和青云街两街。明、清两代遂增辟小西街、火宫巷、射圃巷、日新巷等巷道。民国初期始改玉潭街为南、北两正街,改青云街为东正街,改通安街为西正街。多少年来,原东、南、西、北四街的方位偏差太大,东不向东,西不朝西。解放初期,立意改变其错位方向,曾一度改东正街为迎阳街,南正街为玉潭街,西正街为通安街,北正街为金凤街。如今,往日的街名已不复存在,将南、北两街合称为玉潭路,东正街为梅花路,将原西正街划分为三段:从大西门口至原鸭婆巷口一段为人民北路;杉木桥至老汽车站为人民中路;老汽车站以南为人民南路。不再以错位方向定名,方显切合实际。

  历史上宁乡县城的地型地貌以丘陵、山岗为主,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中有杜家山、谈家岭,印台山、香林山和左家大山盘踞,东有仓岭,南有凤形山,北有飞凤山等小山丘环绕,构成一座小山城。

  宁乡县城原有六街十二巷:六街,除了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外,还有沿河两岸的码头街和湘乡街两条小街。码头街因“箩脚夫”(搬运工)在南门桥下首的河边码头装卸货物而得名;湘乡街则因湘乡人来宁乡从事织布、漂染、生产和经营纺织工具的业主集居此地而成。十二巷则分别为:东街有火宫巷、十字巷;南街有童家巷、日新巷、毛家巷;西街有铁铺巷、鸭婆巷;北街有四井巷(县衙前右边有“四眼井”而命名)、香山巷(小西门)、射圃巷、高家巷、兰家巷。

  原东南西北四街曾有民谚流传,即是:“喷喷臭臭东门,淋淋湿湿南门,敲敲钉钉西门,冷冷清清北门”。东门,全长不足400米,多有住户而少商铺,农夫进城收取粪便,不论空桶实桶都集中放置此街,故而臭气熏天,行人往往掩鼻而过;南门,虽有商家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常,但南北两街居民的生活用水,都要从沩江汲取,肩挑过街,不免将水淌溢出来,淋淋泼泼在麻石街面上,成天积水不干,路人叫苦不迭。西门,从事白铁、铜作、铁匠、篾匠、弹花匠的手艺店铺毗邻相接,聚集此街,故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北门,街的尽头在节孝祠(今紫金广场),出城不足20里,即是益阳地界的伏魔山,这一带很少有人进入宁乡县城,而县城商家集合的繁华地段,只是从南门桥头开始,至射圃巷和小西门口止,再往远去便显见行人稀少,店铺凋零,故而冷冷清清。

  玉潭镇虽是县治,却没有城墙,为防御偷盗,在东南西北四门还是设有城门,并额有关名:东曰朝阳,南曰迎熏,西曰通安,北曰拱极。朝阳门在化龙溪畔的梅花桥近处,溪上有土地、梅花、杜家、漕粮、新桥、过化等六桥相望,“六桥烟柳”曾为县治一景;迎熏门在南司湾口。熏者,和煦也,故称南风为熏风,称南门为“迎熏”,也就顺理成章了。通安门在原鸭婆巷口处,出此门过关王桥和小桥经邓爱晚堂向西南可直达安化,故称“通安”。拱极门在今玉潭中路兰家巷处,“拱极”犹言拱北。“北”指北辰,亦即北极星,旧时以为天之为最尊最显者。《论语·为证》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门而名“拱极”取义于此。

 

  作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四门在历史上也曾盛极一时,县绅彭俊曾作四门诗,将各门附近地名嵌入,广为流传:

  【东门】朝阳门外即东关,八角梅花近玉潭

  化龙溪畔龙王庙,仓岭杨亭中北山。

  【南门】迎薰门外柳丝湾,忠义南桥驿马滩。

  万年桥至龙潭石,风波亭对印台山。

  【西门】通安门外乐逍遥,杉木关王又小桥。

  竹篱笆至香山寺,爱晚塘前夕照娇。

  【北门】拱极门外苦寒婆,只见樵夫过路多。

  紫金山下曾家坳,城隍庙后白羊坡。

  玉潭镇除四街各设城门一座外,并在香山寺上坳处另设一座。各街城门上都有住房一间,为更夫生活起居之所。各街更夫每晚10点以前持竹梆、提铜锣到大西门口“天芝”药号门前集合,待正10点时,便分途敲响第一更,共敲五轮,即五更天明。梆声分别为每更“梆梆”两响在前,按更数一槌锣声在后,五更即敲五响。一更过后,各街城门即形落锁。设立城门旨在防御偷盗,然而,这样的防御形成虚设,因为不经城门一样可从其他巷道入城。

  县城的街道虽然狭窄(最宽不过四米),但一律花岗石铺面。全城尚无一座二层以上楼房,且全是砖木结构。店铺的建筑风格,全城几乎是一色的青砖“风火墙”,各家商号的招牌整齐划一地置于墙头,户与户之间都由高出屋面的“风火墙”相间隔,一家失火,不致殃及邻居,算是旧时的一项消防安全措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废都团制,兴保甲制。当年,城厢镇按原四门地段划分为十个保:东为一、二保;南为一、四保;西为五、六、七保;北为八、九、十保。十个保分别管辖的地域则是:一保,从东门口经梅花桥左向五眼塘;右向经杜家桥至杨家亭、侧石桥,其中包括左面仓岭上,右面火宫巷一边;二保,从东门口右边临街铺面至火宫巷口,其中包括火宫巷一边、童家巷、周家坪至青年路、新桥湾;三保,从大西门口至南门桥桥头,其中包括日新巷至印台山,沿河岸上至福音堂,下至忠义祠,南门城门口转入南司湾;四保,南门桥对岸上至幽冥亭,中至湘乡街尾,下至谢家麻园;五保,从大西门口至鸭婆巷口,包括风波亭、杉木桥、龙潭湾;六保,从鸭婆巷口至石家祠、堆子塘,其中从蒋家祠右转香山古道至香山寺上坡城门处止;七保,从关王桥、小桥至洗脚塘,其中包括汽车站东西两向一截;八保,从紫金山至北门城门口(兰家巷),其中包括马家巷、棕树园、麻园坡、庵子冲;九保,从北门城门口,一边临街面经城隍庙至小西门口,其中包括小西门,城隍庙巷子转入白羊坡、铁螺塘,另一面从北门城门口至东门口止,其中包括从射圃巷经土地桥至学堂坡(又名学冲里、庵子冲),九保地域最宽;十保,从小西门口至大西门口,其中包括四井巷、马号坪(抗日前体育场位置)。

  1944年,宁乡沦陷。日寇施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暴行,凶残的将南、北、西三街的房屋焚烧殆尽。日寇投降后,河山光复,重建家园时,将街道拓宽,除鸭婆巷保留原貌外,连同未被烧毁的老街,一律改成崭齐一致的牌楼式新铺面,使得市容改观,焕然一新。特别有“同发祥”丝线铺、雅宜鞋店等几户商家,别出心裁地再牌楼上装饰戏剧故事的浮雕式图像,如同发祥的“擂鼓三通斩蔡阳”,栩栩如生,在当时堪称时尚之作。

  宁乡县城虽然历史悠久,但原有地盘不大,一个早晨简直可以走遍全城,不及现今玉潭新城的十分之一,很少留下昔日旧城的痕迹。至1949年解放时止,全镇人口尚不足一万,是一座地窄人稀的小山城,远不可与今日的天翻地覆的新城相比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陈伯熙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