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旧宁乡工商业一瞥(上)
2011-08-12 16:19:37 字号:

  旧时的宁乡县城,由于地窄人稀,工业无从谈及商业也不甚发达,纯属一个小口岸。

  民国十年(1921)创立的民生工厂,便是唯一的一家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小规模地方工业,它的前身为贫民习艺所。为使城乡赤贫男女青年习艺就业,由同盟会员文经酉和黄渐之等人倡议创办,它设有纺纱、织布、漂染、木工、篾工、铁工等项目,属于手工操作的综合性工厂。

  就当是社会状况而言,即使扩大到民生工厂时,其生产设备也只是一些简易机械,仍不能脱离手工操作,如铁挺子织布机、木制织布机、木制织袜机等。一台脚踩纺纱机,算是自行设计,奉为一项创造发明。民生工厂生产土大布(即农家生产的家机大布”、细沙棉布、毛巾、棉纱袜等几项纺织产品,以及铁、木、篾工则生产日常家庭用具跟农具。

  民生工厂所招学徒全是由乡镇选送的贫苦儿童和青年,管理人员则由县衙委派官员担任,既不懂生产经营,且贪污盗窃,损工肥私,其生产资金几被侵蚀得频临倒闭,虽经多次整顿,几易厂主,也是时兴时衰,仍落巢臼。加之日寇侵华,频繁徒迁厂址。抗战胜利后,洋货充斥市场,地方产品失去竞争能力,一个经历20年的企业,终于无法生存而倒闭。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有浏阳人吴朗山、萧汉成来到宁乡,在龙潭湾侧(今电力局旧址)建设厂房,创办大华电灯公司,以火车头引擎作为动力,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建成发电,从此,宁乡有了“夜明珠”,市场日渐繁华。同时,附设的大华电影院,开始上映无声影片,使市民享受到时兴文化生活。只可惜经营不到六年,日寇侵入宁乡,只得熄火停办。

  抗日战争前后,县城仅有的唯一的一家私营工厂——李恒记机器厂,设在西门鸭婆巷,名为机器厂,并不生产机器。由于厂主毕业于技工学校,懂得些机械原理和操作技术,加之有了大华电灯公司供电,便购置一台小型车床,开始生产手摇织袜机,并修配缝纫机和汽车零配件,成为宁乡有机械生产的起源户。

  日寇投降,县城光复,大华电灯公司未能复业,李恒记老板邀集几名伙计,购置四台汽车引擎作为动力,在万寿宫隔壁合伙开设电灯公司。由于引擎功力有限,一个60瓦的灯泡,如同萤火虫一般,只有一点微弱的光亮,多数商家依旧使用煤气灯照明。不多时日,这家“萤火虫公司”只得散伙。

  交通运输方面,虽然长(沙)常(德)公路贯穿宁乡,只有为数不多的过往汽车通行,县内一条尚未修到横市的宁(乡)安(化)公路,受国民政府“毁路御敌”的愚昧政策所致全程掘断,故而县内无路可通,也就是无车可使。物资集散,全靠乌舡船和土车运输。凡带轱辘的仅仅只是乡间的独轮土车。带两轮的自行车(单车、线车)除少数富家少爷公子拥有外,仅朱恒盛和黄德辉两家单车行有车出租,按小时收费,每家备车不过十辆,而且都是光秃秃的,如侯宝林相声所形容的“除了车铃不响处处都响”的“残疾车”、“痨病车”。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陈伯熙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