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干部在帮村民修理水泵
道林社区举行文艺演出庆祝党的生日
前不久,长沙市召开群众工作经验千人交流大会,我县道林镇作为全县唯一的一个基层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道林镇党委书记陈科军代表道林镇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道林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从“道林事件”到“道林现象”转变的原因。道林由乱到治的背后,是道林正本清源,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坚持政务公开,将政府工作放到阳光下操作,让群众进行监督,讲诚信,树形象,重视思想和文化引领的结果,是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结果。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道林。道林人民正以“主动融入长株潭,全面建设新道林”为目标,抓住机遇,奋发图强,疾步奔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
随后不久,《长沙晚报》在头版以《宁乡县道林镇创新群众工作走出发展新路》为题也予以特别报道,引起各界关注……
1999年元月8日,因为部分农民准备在镇政府召开“万人减负反贪大会”而引发激烈的干群冲突,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道林事件”,干群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痛定思痛,从那以后,道林将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切实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走出了“道林事件”的阴影,创造了干群和谐的“道林现象”。2010年,道林镇先后被评为长沙市“文明乡镇”、长沙市 “十快乡镇”。那么,道林有一些什么新的做法值得我们总结?今天,记者又一次走进了道林,探寻“道林现象”背后的奥秘……
用真情和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
提到道林,不能不提到“道林事件”,这注定是无法绕过的一页。“道林事件”的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主不够,干群之间交流不够,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但这,已经成为了历史。
近年来,道林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
办事透明就是道林镇改善干群关系走的第一步路。这些年来,道林政府一直坚持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的“三公开”制度,并且不流于形式。不管是什么投资项目,单位日常支出,还是村里的账目,特别是各种粮补、低保、合作医疗等惠农资金,都定期公示,接受监督,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营造了公开透明的党务、政务环境,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服人。2009年长湘高速建设征地拆迁,涉及5个村、225户,占地1400亩、拆迁房屋7万平方米。这是一个考验镇领导工作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雷区。弄不好的话,不但会授人以柄和备受诟病,还会严重损害好不容易建立起来还很脆弱的干群关系,让政府的公信力彻底崩塌。
为此,道林镇党委政府将这件事情放到了阳光下操作,他们坚持“一个政策,一把尺子,一步到位”的一视同仁的做法。广大群众给予了充分信任和积极配合,不足20天的时间,整个拆迁工作全部扫尾,其中有将近100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没有一分钱补偿,被誉为“湖南拆迁史上的奇迹”。
决策民主是他们打的第二张牌。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决策于民意。2009年,通过调研,他们发现群众对政府有两个意见:一是集镇农贸市场太偏僻;二是机关陈旧功能不全,群众办事不方便。为此,镇上先后多次召开村和部门座谈会、集镇居民座谈会、历任党委书记座谈会、老同志座谈会等大小会议20多次,广泛征集各方人士意见,然后认真研究方案,最后提交镇人大会全票表决通过。107天时间,机关顺利搬迁,扩充了服务功能;原机关改建成新的农贸市场,集体资产得以合理利用,集镇得到提质扩容。尽管镇上事先坚决表明不接受社会捐助、不搞庆典,但机关搬迁的当天,仍有近400名群众自发燃放鞭炮前来祝贺。
说话算数不诳群众是他们打的第三张牌。当年发生“道林事件”,一个导火索就是政府向农民集资建电站,结果电站没建钱也没退。有了这个教训后,这些年来,道林镇把诚信建设放到首位,凡政府承诺的,排除万难也要做好,做到“言出必行,惜诺如金”,树立诚信、负责的政府形象。前些年最大的“失信”在于欠账不还,近年来,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偿还了各类欠款1600多万元,告别了“白条财政”时代。
用实事和好事唤回群众的信任
“道林事件”的发生,是因为群众一度对政府失去信心,他们抵抗政府的统一行动,展现了可怕的一面;但当他们重拾信任时,就显得可爱了,就会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无穷动力。
为了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信心,道林镇千方百计听民声、察民情、解民难。为此,政府开通了公众信息网,制定了“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民情日记”制度、“首问首办”制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并且为广大群众营造安居的环境。自从经过道林的长湘高速和长韶娄高速开工以来,道林镇突然出现了以戴某、黄某为首的两大涉恶团伙,在宁乡道林、长沙河西、湘潭响塘,经常干预项目工程,寻衅生事,群众深受其害,意见很大。
2010年,镇上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打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重拳出击打掉了以戴某、黄某为首的两大涉恶团伙,确保了全镇的平安稳定,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可依可靠”。
为群众谋福利是道林镇党委政府听民声、察民情、解民难的又一举措。初建于五十年代的原金华大桥桥面窄、护栏低,每次山洪暴发,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两岸农田,冲垮老百姓的房屋。2008年,镇上向上级反映情况后,上级有关部门同意拨款50万元来维修老桥。
如果只是单纯的维修加固,洪水漫堤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所以,听到消息后,村干部和村民急了,立即找到镇政府表达要建新桥的呼声。村民的呼声这么高,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镇党委为此召开四个村的总支书记会议,镇村两级干部联手向上级递报告、诉实情,最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公路部门的支持。
去年年底,投资300多万元的新大桥建成通车。一位年届七十、曾任教35年的退休教师谈到这件事时,感叹说:“‘道林事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的干部办事没有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现在的道林干部百姓这么和谐,是因为干部一切事情都从人民利益出发。”这,应该代表了道林镇广大老百姓对近几届道林镇党委政府工作的肯定。
不光只是为百姓排忧解难,还要为道林的明天谋发展。近年来,道林将全镇所有县乡村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改造了50公里的县道和70公里的乡村公路;建设了高速公路连接线,构建了“全镇十分钟上高速,二十分钟到长沙市、湘潭市”的大交通格局,融入了两市“半小时经济圈”。
人民群众看到了发展的感召和幸福的希望,自然支持配合工作。2010年启动建设的长湘、长韶娄高速公路连接线,长15公里,路面最宽处达20米,最窄处也有15米;涉及5个村、56个组,占地400多亩、拆迁房屋3800多平方米,公路建设用地全部由村民无偿提供,房屋拆迁只付建筑成本和材料费,创造了“道林现象”。河清村有一位姓杨的老党员、村民组长对群众讲:“政府财力有限,但有心帮我们办实事,公路修到我们的屋门口,我们怎么能要代价呢?”。
用环境和氛围愉悦群众的身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林一直是个群众思想非常活跃的地方。要想做好群众工作,不能简单地遇矛盾抓矛盾、遇问题抓问题,为此,道林适时地提出了用抓“大文化、大环境、大氛围、大发展”的方法刚柔并济、虚实俱备来推进工作。
文化引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正是他们总结出来的一套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近年来,道林镇以“营造科学发展大氛围,建设文明和谐新道林”为主题,实施“一村一品”文化工程,沈家巷图书馆、靳水家长学校、善山岭中学的“善”文化建设,金华农民文化俱乐部、仰天坡文化广场、“半边天”文化馆、‘知青博物馆”、龙舟文化,靳江诗词……村村有阵地、有队伍、有特色、有影响。另外,地域特色十分浓厚的传统龙舟赛和地方花鼓,蓬勃发展的腰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雅俗共赏的老年书画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群众随处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道林人尤其具备这样的精神,只要引导得好,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去年端午,我县组织首届龙舟赛,道林镇组队参赛,队员们意气风发,群众大力支持。比赛当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飞平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1/09/07/567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