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群众欢天喜地庆解放
1949年6月底,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部,对湘中游击武装发动全面大“围剿”。湘中第三支队司令部,召集团以上主要成员,开了两次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毛泽东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为指导,不与敌人大部队作战,而用突击战术,拖垮敌人。
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四三六团团长崔荣泰与政委王侨奉令率队从益阳向宁乡挺进。5日,崔荣泰在佛字坳与湘中第三支队司令部取得联系,商定在8日由两支部队互相配合攻打宁乡县城,由第三支队提供敌军的准确情报。
8日上午,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尹泽南潜入县城,取得中共地下党员张子珩搜集的敌军驻地、武器装备及动态情报,以及绘制的《敌军在县城驻地地形图》,立即返回司令部与司令员李石锹、政委张伯伦、参谋长张漱华和第四三六团崔荣泰、王侨等人认真研究,制定了攻打宁乡县城的作战计划。具体部署为:湘中第三支队第一团第二大队担任向导,带领解放军迫击炮连东进县城,攻打东北两门;湘中第三支队第一团第一大队与第二团第三大队埋伏于西门外万寿山、袁家河一带,配合解放军以猛烈炮火阻击向湘乡方向逃窜的敌军;湘中第三支队第二团第一大队埋伏于南门外邝家巷子一带高地,配合解放军阻击向东湖塘方向逃窜的敌军;湘中第三支队第一团第三大队沿宁益公路,配合解放军直逼县城西门;湘中第三支队警卫大队与解放军四三六团警卫连为攻城预备队,并负责打扫战场。
8日(农历七月十四日)黄昏,正值县城居民“送公婆”时节,解放军第四三六团与湘中第三支队第一、二团主力向县城进攻。首先夺取了城西山地全城制高点,连向敌军集中的仓岭上蒋家祠堂发射三炮。接着吹起冲锋号,向城内发起猛攻。敌军如惊弓之鸟,纷纷经西门出城,沿万寿山一带向湘乡方向窜逃,被埋伏部队炮火阻击,大部分缴械投降。另驻县城之敌第九十七军新编第二师未作抵抗,放下武器投降,后被编入解放军第一四六师第四三六、四三七团。
在解放宁乡县城战斗中,缴获轻、重机枪40多挺,山炮4门,长短枪1800多支及子弹和其他军用品一大批。至此,宁乡县城获得解放。当晚一时许,地下党员刘麟素、彭立名、张梦良等向城内工商界筹集500多公斤大米等物资,供进城解放军和湘中第三支队指战员用餐。张梦良连夜赶到高露、石潭向中共宁乡县工委报告了县城解放的消息。
8月9日,县城解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人民群众个个欢天喜地。县工委接到县城解放报告后,书记周政,委员李平、伍健与石潭区工委书记何逸仙等,当即带领一批人赶到县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四三六团团长崔荣泰、政委王侨等领导接头,向指战员们表示祝贺。
由于解放军要继续前进作战,南下工作团还没到来,政权接收工作暂时不能进行。因此,县工委决定成立临时性的宁乡县人民治安委员会,维护城乡治安,筹集军需粮草,支援过境部队。县人民治安委员会由李平任主任,成一介任副主任。石潭乡随即成立了由地下党区工委领导的乡人民治安委员会,开展借粮支前工作。在石潭乡境内从鲤鱼塘至观音湾,长达22.5公里的宁(乡)湘(潭)大路,是解放军向衡(阳)宝(庆)进军要道。乡人民治安委员会发动沿线群众维持秩序,张贴标语,烧茶送水,迎送过路的人民解放军。
当湘中第一支队主力向邵阳进军的同时,支队后方司令部及武工队留在县里执行支前任务。并留下第二团,由副司令员陈仲怡及饶孟虎指挥,发动群众筹备粮草,组织人力运往前线。
由于进行了近8个月的游击战争,宁乡的赋谷、积谷和殷实富户的粮食,都已所存无几,因此,支前的粮草筹备,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游击区有了半年多的经营和建设,群众觉悟较高,骨干分子较多,加上散兵游勇被肃清,治安良好,所以广大指战员就能顺利地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日夜不停送往前方部队。仅10余天,送往安化的支前军粮达15万公斤。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解放全湖南起了一定作用。(未完待续) 刘飞平 整理
来源:
作者: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1/09/07/567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