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宁乡环卫的过去·现在·未来
2011-10-25 15:45:14 字号:

  编者按:每天,他们迎来第一缕阳光,送走最后一抹晚霞;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净化市容市貌……他们是我们身边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10月26日是湖南省第16个环卫工人节,为此,本报特推出专刊,深入采访3名有代表性的环卫人,围绕宁乡环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深入解读,与读者共同了解环卫工作的故事……

 

   过去:纯“手工”超强度体力活

  人物档案:张光前,1926年出生,玉潭镇南郊村人。他是我县1963年组建环卫局(当时全名为宁乡县粪便所,后更名宁乡环卫所)13名职工中,如今唯一健在的。从当一线清粪工人到清扫清运员,张老一直在环卫岗位工作到1988年退休,如今,老人在“和德家园”颐养天年。

  10月18日,秋阳暖意融融。谈及对宁乡环卫风雨48年来的感悟,已86岁高龄却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张光前老人和笔者拉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60、70年代,我看到和感受到的环卫工作是纯“手工”的超强度体力活。

  1963年,宁乡粪便所成立,共有13名环卫工人。我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掏粪,也就是俗话说的“倒屎”。老人回忆,每天晚上6点上班,他就拉着一个300斤重的粪车在梅花桥和大西门附近挨家挨户地去收粪,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是常有的事。

  在掏粪的同时,每名环卫工人还要对城区道路进行清扫保洁。他说,那时县城的市政建设很落后,道路基本上都是裸露的土地。清扫时环卫工人不单单是扫垃圾,那也是在扫泥,往往一条道下来,手推车就会装满。因为有些微小杂物扫不起来,只能连泥一起撮走,所以这样一车的垃圾就会非常沉重。垃圾装满后就需往垃圾点送了,只见垃圾点上摆着一个个大筐,地上还有没处装的垃圾,真是乱乱哄哄一大堆。那时的垃圾清运工作靠的就是人力,一辆斗式汽车上站一个人,下面好几个人就把一个个装满垃圾的大筐往车箱里扔,上面的人就倒筐。就这样像接力赛一般把垃圾清运走,一场下来大家真是累得直不起腰。

  等到80、90年代,方砖、沥青取代了泥土地,环卫工人的清扫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垃圾点上一个个垃圾筐也不见了踪影,取代它的则是一个大垃圾箱,而且负责清运的是一台在当时认为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叉车,自从有了它,环卫工人又要轻松很多。

  到了新世纪,我虽然已退休,但一直在关注环卫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我看到的是环卫队伍在逐渐壮大,形成了一支纪律严明、职责分明、工作透明,不怕苦、不怕累、指哪打哪的战斗团队。在全体环卫人的努力下,宁乡变漂亮了、整洁了,还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这时环卫设施也在不断的改进,斗式垃圾清运车已被密封压缩车所取代。这种车辆的使用既加大垃圾的清运量,又节省了人力,还减轻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是环卫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据笔者了解,在张光前工作的25年里,他多次被授予市、县“先进环卫工作者”荣誉称号以及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如今,老人住在政府安置的廉租房里,四代同堂、安享天伦。

   现在:市场化运作 机械化作业

  人物档案:刘杰群,今年36岁,女,1997年大专毕业分配到环卫局工作,曾从事清扫工作8年,后竞聘上岗到市容监察大队,负责查处“五乱”行为和市容市貌的管理纠违。

  县环卫局现有900余名环卫工人,他们每天承担着县城区大街小巷49条共计402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三溪一渠一江165.2万平方米的水域保洁;320处垃圾网点、日清运垃圾量240余吨……刘杰群对笔者说,从1997年至今,她看到的是宁乡环卫的腾飞,现在的环卫工作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总结:待遇越来越好,尊重越来越多,工作越干越有劲。

  待遇越来越好 现在,宁乡一线环卫工人一个人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她告诉笔者:近900元!还在三四年前,我县环卫工人还常常因为工资太低感到不满,那时的基本工资不到400元,没有各种保障的同时,还不能按时发放。所以,以前经常有人扫到晚上10时还没扫干净。而现在的街道随时所见,都比以往更加整洁靓丽了,这转变的背后,只有两个字——承包。

  从2008年开始,县环卫局局长黄红卫率先在道路清扫保洁上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推广道路承包保洁工作,由环卫工人竞争路段班长,然后由班长选环卫工人。当时,还有不少环卫工人心里不愿意,觉得不能直接在环卫局领导下工作。这一制度推行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尝到甜头了:道路承包后的工资较以前显著增长,有600多元了。

  随着物价上涨,我县环卫工人的工资也水涨船高,现在,他们一个月工资有近900元了。

  由于加强了生产质量监管,按质按量取酬,所以现在宁乡的环卫工人根本不用人催,自己就把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现在不管搞什么检查评比,县城的街道路面都不用突击清洁,总是一样干净。

  尊重越来越多  扫了8年大街的刘杰群告诉笔者,无论是县城主干道还是社区背街小巷她都扫过。当年的八一路还到处乱堆着燃尽的煤球,扫完一次地弄得自己全身都是煤灰。后来,路边摊贩盛行,路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行人经常乱扔乱丢垃圾,有的还对环卫工人谩骂殴打。

  在刘杰群看来,现在人们打骂环卫工人的现象少了,对环卫工人越来越尊重了,逢年过节,有不少企业和市民慰问环卫工人,更重要的是市民参与环卫的积极性提高了,有不少市民主动走上街头和环卫工人一起打扫街道、清理卫生死角。看到这些发展变化,她说:“只要市民理解环卫、尊重环卫、支持环卫,我们环卫工人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工作越干越有劲 刘杰群说,在她从事环卫工作的短短14年里,从当初的300多元月薪到现在待遇越来越高,拥有医保、意外保险等福利和保障,从纯手工劳作,到拥有大型机械化设备33辆(台),构成有力的机械化作业力量,一线工人劳动强度逐步降低,环卫工人越干越有劲了。

   未来:打造“五化”模式 培养“五型”环卫人才

  人物档案:张海滨,县环卫局副局长,在环卫岗位工作十余年来,一直主抓环卫生产作业等具体工作,对今后环卫发展的方向,他脑海里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张海滨表示,从成立之初的13名环卫工人到今天拥有895名干职工,从理顺体制到环卫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再到如今环卫局成立党委,充分证明了宁乡环卫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是美好的。他向笔者介绍,县环卫局将长远规划,秉承管理上讲科学、技术上讲创新,打造环卫工作的“五化”模式(即市场化、多元化、精细化、科技化、规范化),培养“五型”(开放型、节约型、全能型、敬业型、和谐型)环卫人才。

  “五化”模式”

  市场化:利用公司化管理模式,做好环卫品牌;利用市场化竞争机制,做强城乡一体的清洁工程,做出三湘一流的环卫水平。

  多元化:扩大环卫经营范围,在现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将环卫触角延伸到物业小区等服务项目上来,如组建保洁公司,对外承包;业务方面可尝试拓展到渣土运输、餐厨垃圾管理等方面。

  精细化:作业模式是环卫局全局工作的基础,而精细化作业、精细化打理城市则是未来宁乡环卫工作的发展命脉。

  科技化:减轻劳动强度,大幅提高环卫生产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和环卫效率。未来5年,环卫局将相继引进护拦清洗车,人行道清洗机、智能化洒水车和全封闭式垃圾运输车等。

  规范化:将着重用制度管人,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形成科学和规范的管理体系。

  “五型人才”

  开放型:经常组织环卫工人到外地学习参观,通过多看、多学、多借鉴,提高环卫工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节约型:引导环卫工人立足岗位,自觉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等,从而引导市民分类袋装和投放垃圾,使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得到有效利用。

  全能型:争创“学习型”科局,培养能独挡一面的环卫人才,既具备生产作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管理才能。

  敬业型:以局为家,爱岗敬业,不断培养干职工比学赶超的上进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的奉献精神,以及“我是环卫人,我很乐意,我很光荣”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和谐型: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不同岗位做到分岗不分家,相互鼓励,共同配合,同时对需要帮助的人多做善事,不做有损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形成和谐共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笔者感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前进步伐的加快,环卫已成为我们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关乎和影响城市形象。因此环卫事业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向生态、环保和资源化利用方向迈进。

  笔者眼中的环卫是在短短几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纯的抡大扫帚到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美容  黄莹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