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1960年2月上旬,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和徐特立一道视察南方工作,顺道回到宁乡,这是谢觉哉第二次回故乡。
县委得知谢觉哉要回故乡视察的消息后,十分重视并计划安排接待。当时县城到沙田的公路虽已修通,但不能直接通到谢觉哉旧居门口。于是,县委立即通知五里堆公社党委要在谢老回家前修通这一段路,沙田乡党委便发动群众在一个晚上把这段路修好了。
地方领导的一片苦心虽然可以理解,但却遭到了谢觉哉的批评。当谢觉哉回到家门口,看到这段新修的公路时,很不高兴。特别是当他一跨进家门,看到穿白衣的招待人员和持枪的保卫人员,却没有看到一个左邻右舍的乡亲,心里十分酸楚。他生气地把县里随同的领导和公社的负责人召集过来,严肃地说:“老乡们够累的,你们不去关心他们,把他们叫来为我连夜修了这条公路,这是为什么?我不但不会向你们道谢,还要严厉批评。因为你们根本不必要这样做,倒是群众来去不便的那座桥连同下面那座独木桥应该修好,便于群众来往,你们却不去想一想。另外,工作这么紧张,还调用这么多招待人员、保卫人员,这像什么话?”
谢觉哉情绪激动,但望着大家委屈的样子,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革命胜利了,我们掌了权,可我们的权只能用来造福群众,不能用来讨好个人,不然群众就会骂我们。至于我个人,大不过是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可你们这样干,是辛辛苦苦干了一件蠢事,蠢得不能再蠢了。”
谢觉哉这次回旧居,由于心情不舒畅,在家停留还不到两个小时便要走。谢觉哉的儿孙们请求他吃顿饭再走。他慈爱地望着儿孙们,心里酸酸地说:“如果你们做几样小菜,比如煎豆腐、插菜子汤来招待我,我会高高兴兴地吃。现在这么多人,又搞这么多菜,这顿饭我是不敢吃的,必须马上走。”就这样,他叫司机驱车走了。
谢觉哉一行驱车来到黄材水库,看到敲锣打鼓欢迎他的人群和为他扎的迎客松门,十分恼火。他打开车门,伸出一只脚说:“你们这样搞,我就不下来看了。”欢迎的人群看到他发火了,这才散开。在热火朝天的大坝工地,谢觉哉看到脸谱化的民工和脱去上衣露出干瘪乳房的妇女在寒风中劳作的情形,非常震惊,怒斥道:“造孽呀!你们这样做,他们会骂共产党的娘啊!”谢觉哉虽然对工地的“五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对黄材水库这一工程却是赞赏的,在谢觉哉的诗词里,有这样歌颂黄材水库工程的诗词:“宁乡好,水库说黄材,外河内海工程大,人造桃源鱼米堆,赛过禹王才;宁乡好,水库像南瓜,无数南瓜高处坐,瓜藤流水不需车,还可养鱼虾。”
2月15日,谢觉哉驱车来到了流沙河公社,由于大刮“五风”,搞了一个“十里猪场”,号称万头猪场。县里的领导一边陪同他参观,一边向他汇报:“去年实际完成生猪任务85万头,今年计划完成200万头。”谢觉哉听了,立即打断话头:“这听来有点荒唐,人都没饭吃,哪儿来这么多饲料喂猪?”他知道,在那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年代里,已经饿死了许多人。他神情严峻,两眼盯着汇报的人,盯得那人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当谢觉哉来到一个渔场参观时,看到一罾下去,就捞上来一百多斤鱼,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我是农村长大的,这么多鱼不会挤死呀?你们这是几口塘的鱼放在一起专供别人参观的哟。”特别是看到专门养甲鱼、乌龟的池子后,气愤地说:“你们这是摆样的,专门应付参观,用来骗人的。”谢觉哉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县城后,对县里的主要负责人说:“你们办一切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讲假话,不要骗人,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们这样搞下去,害国、害人、害自己啊!”
回到长沙后,谢觉哉诚恳地对省委的负责同志说:“在中央工作的湖南同志很多,免不了都要回家看看,请告诉下面的同志,千万不要再干那种蠢事了,尤其是为我专门修一条公路,为什么不为群众多搭几座桥呢?昨天,我对家乡的干部发了脾气,态度生硬些,但必须提醒同志们严肃对待,不然就会败坏党的声誉,人民群众就会离开我们。”
几天后,谢觉哉带着一份沉重的心情离开湖南回到了北京。
1961年12月,谢觉哉第三次回到宁乡。这次回宁乡,来去共三天时间,主要调查了解县委、县人委会对《农业六十条》的看法和纠正“五风”的情况。这一年,刘少奇回到宁乡,已经解决了宁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谢觉哉仍针对宁乡实际情况,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当时县委的一位负责人在汇报安排冬季生产时说:“要利用冬闲土地,争取每人平均拿回20(市)斤粮食和两(市)斤食油,社员自留地,每人平均拿回口粮100斤。”谢觉哉听了很高兴,他望着大家,意味深长地说:对的,民以食为天呀!贯彻《农业六十条》,就是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我们每一个党的干部,都要真正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在调查中,谢觉哉反复对县委、县人委领导说:“要切实安排好人民的生活,除了吃的问题,还要解决他们住的问题,麻雀也要有个窝吧!‘五风’中拆掉的房子要坚决赔。社员建房不容易,要砖瓦,要木材,要打地基,一下子哪能做到?你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这就叫做关心人民生活,万不可推出去不管。”
当谢觉哉离开宁乡回北京时,县、区、公社的领导都希望他多回故乡看看。他笑着对送行的领导说:“谁不爱故乡呢?不过我这几年回来,都不很顺心,对你们提了不少批评。我确实想常回故乡看看,但要有三个条件,一不要包围我,二要家乡处处有肉买,三要家乡满目青山,绿树成荫。”
这是谢觉哉最后一次回故乡,自此,便再也没有回过宁乡了,但在老人的心底,一颗牵念家乡的心依旧在跳动。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谢老当年说过的话犹言在耳,特别是他老人家那个“家乡处处有肉买”的愿望,早就已经变成了现实。还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家乡的面貌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老人在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高兴得“泪飞顿作倾盆雨”的! 刘飞平 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1/11/16/567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