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当年西郊万寿山并不叫万寿山,是一个没有名气的普通地方,山也不是很高,山下靠近驿道旁有一户人家,主人姓王,叫王老汉。由于靠近驿道,故整日里人来人往,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推车的,一个个形色匆匆,不过所有这一切,都似乎与王老汉无关。他就在这山脚下平静悠闲地打发时光。
这天,从驿道上下来三个骑马的人,径直往他家而来,三人进了地坪,为首的中年人器宇轩昂,他跳下马,向老汉打招呼:“老人家好!”王老汉赶紧回答:“客官好,快请进屋。”中年男子说:“先在地坪里坐坐,你这里好景色。”王老汉忙搬出竹椅给客人坐,并进屋沏茶。
王老汉给客人上了茶,才有功夫打量客人。只见那中年人目光犀利,不怒而威。同来的两个年轻人,精壮彪悍,英气勃发,从不开口说话,不离左右地站在中年人旁边。王老汉向年轻人让座,年轻人点头表示谢意,就是不坐。
王老汉以为这三位客人只是在这里喝碗茶,歇口气就回走,因为这里距县城只有几里路,骑马进城投宿,是很容易的事。没想到王老汉进屋时,一个年轻人跟进屋里,对老汉说:“老人家,我主人想在你这里借宿一晚,还得麻烦你为我们做顿晚饭,银子我们照付。”王老汉见客人开了口,忙说:“好的,你们是接都接不到的贵客,不谈银子,不谈银子。”
王老汉按农家待客的习俗,煮大碗腊肉,炒大盘鸡蛋,配上几样新鲜素菜,上一壶老酒,招呼客人入座。客人很满意,边吃边喝,还感叹道:“这样的饭菜很难吃到,今晚在这里吃到了。”客人很健谈,主客一边饮酒,一边拉家常。客人什么都问,官吏的清廉,田赋的多少,日子过得怎样,皇上新颁布的大明律是否实行,有什么看法,一一问到。王老汉虽不识字,所幸离县城不远,比偏远山区的作田人见识还是广一些,客人问什么,大都能答出个子丑寅卯来,这让客人很高兴。
客人和王老汉从中午直谈到深夜,两人倦意上身时才作罢。夜里,王老汉起来上厕所。见客人带着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和衣卧在客人的房门口,一个垂手站立门前,心想客人一定是个生意人,带有不少钱财,便轻声招呼年轻人:“你们只管放心睡,绝不会出什么事的。”年轻人瞪眼摆手,威严的制止他说话,一扫黄昏时的老实与随和。王老汉感到三个客人有些神秘。
天刚亮,客人便起床收拾,吩咐王老汉不必为他们安排早饭。年轻人掏出一些纹银要老汉收下。老汉吓了一跳:“一餐便饭,哪里值这么多银子?再说,庄稼人没有收客人饭钱的习惯。”主人见王老汉情真意实,便示意年轻人不必勉强。客人道别后,上马急驰而去。客人走后,王老汉也就再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过了几天,知县坐着轿子鸣锣开道来到王老汉家。王老汉虽然住在这离城不远的地方,但一辈子也没见过几回县太爷,今日见县太爷找上门来,吓得双腿发抖,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衙役只得把王老汉连拖带扶弄到知县面前。王老汉不自主的腿一弯叩起头来。知县和颜悦色地说:“老人家请起,请坐。”王老汉忙说:“老爷有什么吩咐,下民听着,不敢坐的。“知县道:”你能和万岁爷同桌饮酒,怎么能不坐着和本管说话呢?请坐吧。”
什么,昨晚留宿的客人竟然是皇上?王老汉下子蒙了,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可县太爷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昨晚在他家里留宿的就是当今的皇上朱元璋。原来,朱元璋取得帝位后,为了巩固大明江山,亲自主持制定了大明律,严惩一切贪官污吏。王老汉这次接待微服私访的朱元璋时,算是没有给县令惹祸,故县太爷便登门拜访,并赏王老汉纹银十两。
一时间,王老汉成了曾经接待过万岁爷的乡贤,备受乡民尊敬,王老汉家的这座山,也被乡民称为了万寿山。随后万寿山由一个小山名,后来又演化成了一个拥有2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乡级地名,直到1995年才并入回龙铺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柳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1/11/30/567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