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千佛洞的传说
2011-12-14 16:56:59 字号:

 

抚琴仙台 

千重塔 

溶洞峡谷 

憨骆驼 

  千佛洞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地貌复杂。由13个连环洞组成,全长达2300米,洞谷幽深,迂回曲折,神秘莫测。洞洞相连,洞内有洞,大的洞可容纳数千人,狭窄处仅容纳一人通过。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阴河、瀑布暗地横生,奇景迭出,洞内多峡谷,最高者有30多层楼高。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所有的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另据传说此洞有20多公里长,出口到了桃江县的金沙洲。洞内冬暖夏凉,是供人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历史的回声悠远而又深长,千年溶洞神奇莫测,演绎出多少人间传说,至今口口相传——

  蚩尤的住处

  蚩尤,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始祖。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有九个部族,八十一个兄弟,史称九黎部落。九黎部落勇悍善斗,一度出战中原。相传蚩尤就出生在千佛洞所在的石龙村云台下“天子坑”。

  天子坑四面高山,出入口不到20米。史书载“蚩尤,古天子。”蚩尤是一位战神,他的部落在北扩征战之前,千佛洞是他的住处,故称“蚩山洞”,因音近,后人说成“十三洞”。有意思的是,此说还有两处佐证:黄材井冲有个山洞,蚩尤牛首人身的第九个兄弟住过,故称“九牯洞”;相隔不远的现安化县大熊山,至今有一块石刻“蚩尤屋场”的历史遗存。

  灵佑在洞内闭关修行七载

  公元820年(唐文宗元和末年),灵佑来到沩山结庐为庵,初时他在山岩上默坐参禅,风雨无阻。一日,灵佑来到石龙山,但见山峦怀抱,瀑布飞流下有一山洞,进入洞中后,发现洞谷幽深,迂回曲折,令他惊讶的是,洞里许多钟乳石长得都像佛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南海龙王、五百罗汉等等,洞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乳石佛像呢?难道……灵佑觉得这里就像是一个传诵佛法的经堂。灵佑想到这里突然顿悟,只觉五内舒畅,便毅然决定留在洞内修行。灵佑在洞内闭关修行七载,悟到了禅机。灵佑出洞后,创建了远播九州的佛教流派沩仰宗,终成一代宗师。蚩尤能住此洞,灵佑住此就不足为怪了。《长沙晚报》2007年报道,文物部门在千佛洞一带首次发现大规模的佛教沩仰高宗塔林,有沩仰正宗第九世契如禅师墓塔、沩仰正宗第五世无念禅师墓塔和沩仰正宗第十一世无生禅师墓塔。此外,在近处还发现了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室龙庵古刹碑碑刻及捐款碑记等。室龙庵古刹碑上还刻有“建辟始唐朝”字样。深得沩仰宗真传的高僧为何钟情如此,也就不难解释了。

  白鸽庙的故事

  石龙村自古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中住着百十户人家,传说有一年老天大旱,庄稼眼看又要枯死。人们沿着唯一的小溪往山上找去,来到了千佛洞洞口。只见洞的右侧有口深潭,碧波荡漾。有人想在这里开发水源,可是,进洞去了的人,就再也不见出来。正在人们无奈、担心苦日子即将来临时,从崔坪山上的姜公庙里下来两位和尚,一老一少,老和尚叫光涌,小和尚叫慧清,身背包袱来到了洞口。老和尚将手中铜锣交给小和尚道:“徒儿,等为师进洞之后,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你可千万不要停止敲击铜锣: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如此反复敲打,可曾铭记?”小和尚连连点头,声声称是。老和尚抱着一捆白布,抓住布头,用劲往洞里抛去。

  这时,洞内银光闪闪,夺人眼目,只见老和尚跟前呈现出一条通向洞内的光明布道。老和尚迅速脱下布鞋躬身进洞。不多时,小和尚睁眼察看,只见洞内星火四起,喊杀声声,十分激烈,再看洞口,流水时大时小;几股寒风吹来,小和尚感到有些恐惧和害怕,便加快击锣。当他无意回首时,发现老和尚脱下的两只布鞋,一上一下,翻腾起舞。小和尚感到很有趣,竟一时忘记了敲击手中铜锣,只管观看一双起舞的布鞋去了。直到布鞋不再跳动时,小和尚方才想起洞内的师傅。可是,只见白布化作水流,流往山下;洞内一股青云喷出,“飕”地一声,一只白鸽从洞内飞出,随着这股青云高飞而去。小和尚明白过来,知道不妙,他跪拜在师傅的布鞋前,面对飞走的白鸽大喊师傅,尽管这喊声悲哀凄凉,撕肠裂肺,却再也见不到老和尚的身影了。

  从此,千佛洞水流不断,崔坪山下的村庄,再也不愁没有水了。为了纪念老和尚,人们便在洞边盖了一座白鸽庙,并隔三差五前来烧香上供。这风俗一直沿传了下来,至今仍可见到千佛洞左边山上大树下的小庙宇。     (以上文字中,关于蚩尤的部分引用了喻立新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石岩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