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故乡宁乡县是一块文化热土,宁乡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大县和旅游大县,而且是海内知名的诗词之乡。该县诗人辈出,代有奇人。在当代众多的诗人中,彭绍康先生看似平若秋潭、常若清风,从不见他显山露水,实际上他却是一位根底非常深厚、豪情勃发的老诗人。
彭绍康先生是宁乡一中的名老教师,亦是宁乡最有名的中学语文教师之一。彭老先生已届八十高龄,从事语文教学近六十个春秋,真是桃李满天下!彭老先生学识渊博,教学严谨,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他于古典诗、词、歌、赋、联、诔、元曲及古文等国学几乎无所不精。老先生虽然年届高龄,但仍然记忆力惊人。如果你要向他请教某诗某词某联某名句出自何处,他可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连标点都不会错。
彭绍康先生在他的教学生涯和曲折人生的历炼中,写有大量诗文和对联,著作多多,桃李满天下,但他却处处行事低调,写的好诗词好文章从不发表,公开刊出的楹联也不署名,乐为他人作“嫁衣裳”,乐为新人和后学者辅导是他的师德常态。今天读者见到的这本《桑榆集》能够出版也纯属偶然。“曾坐春风里,常思夏雨恩”,我青年时代曾在先生门下受业,去年老先生八十初度,我是唯一知道先生寿宴日期并出席了寿宴庆典的学生代表。那日赴宴,先生八十,学生六十,彼此相见甚欢,我乘酒兴问起先生的诗文作品,他在无意中露出了“家底”,我提出结集出版的建议,他当即婉言谢绝。后来,我又多次到他家中拜访,动员出版,仍遭婉拒,我只好用“激将法”相劝:“您一辈子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这些诗作未必不愿意传承给后人?在将来人生百年之后,未必又把这些好诗词好文章带回退还给老祖宗,到那时候老祖宗‘拒收’怎么办?!”他哈哈大笑,终于动心,同意对诗文进行删选。到这本诗文集定书名时,先生又谢绝了我要把其称为《彭绍康诗文选》的建议,他只同意使用《桑榆集》这个书名,这说明,先生不愿意高调出版,只希望出本集子赠送学生和亲友,这正是他“衣钵难丢交弟子,桑榆林下唱新歌”(见彭绍康《七律·八十感怀》)的期待和情怀。我在编辑本诗文集时,灯前展卷,吟哦诵读,只觉字字吐真,句句清丽,爱赏不已。彭绍康先生著有诗词对联数千首,但他只同意选用其中极少部分代表作出版。他的诗作格律严谨,用词沉稳,风格清丽,意境高远,在特色上他努力追求诗作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传承性的有机统一。其师德诗风,令人敬佩。
第一,他的诗词,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努力追求诗词的思想性,为呕歌时代正气和鞭挞社会腐恶鼓与呼,为促进社会进步写诗。“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诗文创作的一贯指导思想。纵观本集,作者笔触所及,均为社会现实、教学现实、生活现实,可说是胸盈真意,笔注深情,字字尚实,句句吐真。无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之意,也无陈词滥调学究风格之嫌。真正体现了唐代大文豪韩愈所倡的“唯陈言之务去”、“力避空谈”与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所提的“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的精神,所以读者在披卷探珠时,顿觉“清风徐来,神怡气爽。”
第二,他的诗词,坚持艺术创新至上,努力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乐为普通民众写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要问你的诗文好不好,须去问三老(农村三个老头儿),三老听得懂,你诗文好得很。”过去我对这点心存怀疑,认为“深”则难免于“奥”,“浅”则难免于“陋”,很难和谐统一起来。迄读本集之后,始大有所悟,茅塞顿开。本集无论写景、抒情、叙事、析理,都是娓娓道来,明白如话,意境高远深邃,而语言朴实无华。知识分子读了不以为浅,工人农民读后不以为深。亲切自然,雅俗共赏。如“香风难舍游人走,屡屡含情扯客衣”(《游沩江岸》)、“展翅旋飞施绝技,共夸云雀踏高枝”、“快艇如梭翻白浪,疾风似剑削红颜”(《七律·坐快艇赴普陀山》)、“老年失节,后悔不迭,多羡那竹篱茅舍”(《卖花声》)、“心潮似海潮,澎湃汹涌;感受如雨林,越走越深”(《南疆行》)。像这样的语句,通集俯拾即是。真可谓含义“深”而辞不“奥”,语言“浅”而意不“陋”。这正展示了作者根底深厚,修养有素,才华横溢,藏而不露的显著特点,多么难能,多么可贵!“树高十丈,非一日长成”,能达到这么高超的境界,正是作者博览群书,长期苦修苦炼的结果。
第三,他的诗词,坚持推陈出新,努力追求诗词格律严谨与艺术创新紧密融合的艺术风格,不断为新人和后学者写诗。在当代诗坛,新体和旧体双轨并行,无论是从作者队伍、读者层面还是在作品数量上看,都有相互颉颃之势,可以说各有短长。就旧体诗词而言,无论是作者队伍还是作品质量,都不甚整齐,尤其是作品质量,大量作品失之直白,不少诗词缺乏美的意境和诗性风格。正因为如此,彭老先生在教学和诗词创作中,都力倡旧体诗词艺术意境和时代风格的传承创新。他认为写诗填词,前提是必须遵循音韵和格律,强调要把基础打牢,他常说:“塔,要先求其稳而后求其高;识,先求其广而后求其深。”因为诗词是格律化的语言,要通过格律化的语言熔铸情感,营造意象,从而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自我的独特感悟和心灵体验,可以说,诗词是最精美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艺术。彭绍康先生在给诗词爱好者授课时,反复告诫大家写诗要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诗。
彭绍康先生反复告诫向他学诗的年轻人,学习古典诗文,要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传承性的有机统一。政治口号化的东西即使一时香但不会久。只有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才会像陈年老酒,越陈越香。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经典名作,无不如此。
总之,我学习和参加编辑彭绍康先生的诗文集,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般的艺术长廊,切身体验到了诗文艺术的美学魅力,受益非浅。这本集子正如一支鲜花,茁壮的开放在文学艺苑之中,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尽情的欣赏吧!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易凤葵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1/12/14/567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