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材水库位于我县西部,距县城50余公里,黄材水库又叫青羊湖,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如今的黄材水库已是万亩湖面,烟波浩淼,四合青山,静景成壁;在这里飞舟击浪,尽享高峡平湖的自然风貌和世外桃源的美丽人生,不失为为城里人周末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除了上了岁数的老宁乡人,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座水库,当年的宁乡人民付出了多少汗水乃至生命的代价。当然说到黄材水库,不能不提到沩江。沩江是宁乡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沩江上游多山,重峦叠嶂。历来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威协宁乡、益阳、望城三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就流传着“有女莫嫁沩江旁,五年要遭十次殃,三年要逃两次荒”的民谣,所以沩江两岸历来是个“三天无雨天旱,三天下雨水淹”的穷地方。
解放后,宁乡县委县政府决心组织力量根治沩江。1957年3月,县里请来专家实地勘察,缜密设计,决定在沩江上游兴建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发电为辅,兼养殖、提供工业和居民用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大坝定位在黄材镇西面的寨子山和铁山峡谷处,然后在竹山坳等地建设两个副坝。
1958年4月,黄材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下设五个科室,分别是政治科、供应科、工程科、器材科、财务科,两个站,即广播站、医疗站。5月6日,以宁乡为主,加上益阳、望城,三县4000多民工浩浩荡荡开进工地,安营扎寨。民工按大队、中队、小队组编。分木工大队、石工大队、机械队及四个民工大队。工地建立党委会,下辖各级建立相应的党组织。在党委会和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始了修筑围水堤、大坝清基、开凿输水洞等工程的战斗。
在“跟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等口号鼓舞下,以党团员为先锋的广大民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和技术革命。工地广播站、《工地报》不断传递工地新人新事,以鼓舞民工斗志。一时间,黄忠队、穆桂英队相继涌现。其中,第三大队沙坪中队创造运土高工效纪录,第二大队创造了三天无病号,保证100%的出勤率新纪录。土火车、土汽车、起重机、打硪机等各种工具和革新成果相继出动,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联合研制的滚珠轴承迅速在工地推广。通过三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前期工程基本结束。工地党委召开了第一次功模代表大会,评选了10多个先进单位,30多名特、甲劳模及500多名功臣模范。
9月开始,三县继续增派大军开赴工地,至10月20日,民工达30000名,并增设了参谋部、工程部、后勤部、调度室和工地医院等。指挥部下辖18个团,民工按部队编制编为营、连、排、班。工地党委制定了《干部工作守则》、《民工劳动生活纪律》,指挥部制定了《关于安全操作的几项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整个工地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为了大面积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县委根据当时“双革”(技术改革、工具革新)的新形势,提出了“向工具改革要劳力,与技术革新争时间”的口号。工地指挥部成立了工具改革办公室。以技工团为重点,发动全体能工巧匠、全体民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双革”运动。
在县委指导支持下,培训了各种技术人员600多人,自办工厂36个,全体技工、指战员共献出图纸、模型近10万件。“双革”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湘潭专区组织各县农水局负责人于8月下旬来工地,组织了为期七天的技术革新现场会。中央水利检查团于11月中旬到工地视察,对民工的干劲和工具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工地工具改革给予诸多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由于各级领导的支持,通过一番努力,整个工地实现了空中索道化,斜坡溜板化,照明水电化,水上船运化,上坡绞车化,陆地土车子化。大大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1959年春节将至,1月19日召开全工地政治工作大会,大会要求全体员工移风易俗在工地过年。政委李健作了题为《抓住春节枯水期的大好时节,开展大面积高工效运动》的动员报告。会后结合战地整风、大反“右倾”保守思想,开展春节创大面积高工效高潮,向新的一年献上一份厚礼。各团营摩拳擦掌,纷纷表决心。第四团胡工桥排首创人均5.7立方米的高工效。第一团刘绍武青年突击连人均运砂4.4立方米荣获水上冠军,第五团李秀英女英雄班人均运土3.1立方米。1月22日,长沙电影制片厂来工地拍摄民工夜以继日不停顿地发射高工效“卫星”的场面及改革推广先进工具的事迹,更把春节大面积高工效运动推向高潮。
谁知,就在这节骨眼上,洪水来了。2月5日深夜,天气骤变,大雨倾盆而下,山洪顿时暴发。库内蓄水迅速攀高,围水堤和刚成型的大坝受到洪水的严重威协,危在旦夕。
保护大坝刻不容缓!工地党委连夜下达防洪抢险的紧急动员令,命令各团抽出健壮精兵上阵突击围水堤。1300精兵闻风而动,迎难而上,冲向围水堤与洪水搏斗。各团、营干部率领党团员、民工紧跟而上,两万多民工乘黑夜迎严寒斗风雨一齐出动,他们的口号是“水涨一尺,堤高一丈。用生命保护大坝。”
一时间,哪里最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战斗的身影;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指挥员的号令声。在长达200米的围水堤堵口上,以每分钟进土600担的速度加高加固。
雨,越下越大,只几个小时,水位提高5米多。惊心动魄的护堤抢险战斗一直持续着,不制服洪魔,谁也不下火线。直到6日下午,围水堤终于超过了输水洞的高度,当输水洞由12立方米/秒增到21立方米/秒时,完全控制了水位。一个昼夜的艰险搏斗最终战胜了洪魔,大坝安然无恙。
第一次抗洪取得了胜利,工地又面临着更严峻的洪魔威协。入春以后春汛逼近,大坝土方仅完成整个土方的24%,输水洞虽已导流,但浇浆工程尚未完成,有可能崩裂。要在春汛前完成大坝76%的土方任务和其它基础性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鉴于这一情况,县委果断决定,实行工程大调整。从3月起,大坝停止进土进砂,集中力量用块石护坡护坝,春汛一到,让水越坝泄洪。调节部分劳动力回乡投入农业生产。工程调整期间,400米长的输水洞、51米高的调压塔、68米长的发电管及3120千瓦的发电站,20多米长的启闭井及30米长3米深的消力池等工程一一顺利建成。两座副坝及长约250米的溢洪道也基本竣工。由于事先采取了一系列周全的措施,巧妙地回避了1959年的特大春汛,整个工地一切工程设施未受丝毫损失。(未完待续)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飞平整理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2/02/29/567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