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沩水视窗】故乡是我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
2012-03-07 15:48:33 字号:

  陈惠芳(左)和县作协名誉主席杨罗先(右)在一起

   大约10多年前,记者在《湖南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一首五言律诗,同一版上一篇陈惠芳的千字短文文字干净、自然清新而又意境深远,文章题目不记得了,作者陈惠芳这个名字却从此刻进了脑海里。尔后,一旦报刊杂志上出现陈惠芳这几个字,那篇文章我就不会错过。随后就被《湖南日报》“场外任意球”专栏所吸引,这个专栏就是陈惠芳开的,文风独特,文字极有灵气,有很强的可读性,他那时的球评我几乎一篇不漏全读了。我后来开专栏写体育评论,不能不说受到了陈惠芳的巨大影响,可以说,陈惠芳才是我写体育评论的启蒙老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却一直不曾有机会和这位老师见面,对他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直到看了他写的《趟过流沙河》散文,我才知道,这位才气横溢的作家就是我们宁乡人!机会终于来了!3月3日,一个春雨潇潇的周未,陈惠芳携夫人朵儿来宁,县作协名誉主席杨罗先邀我和陈惠芳相见,这位名满天下的宁乡才子才从想象中走向了真实。平易近人,乡音无改,一脸的微笑,就是陈惠芳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故乡温暖的怀抱里,这位大作家如母亲羽冀下的孩子,天真、烂漫、豪爽、甚至还有一点点淘气。

  新乡土诗的奠基人之一

  1963生,陈惠芳出生于我县流沙河镇,1980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湖南日报》新闻部,先后任《湖南日报》要闻部副主任、文化专刊部主任等职,现任《湖南日报》教科卫新闻部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乡土诗主要创始人,1993年参加《诗刊》青春诗会,1996年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与江堤合著)。主编诗集三部。

  上个世纪90年代,以陈惠芳和江堤、彭国梁为中心,在我省逐渐形成了一个在中国诗坛有着重要影响的新乡土诗派。他们写山、写水、写月亮和星星,写水牛和牧童,写少妇的愁思和老农的烟斗,写田野里吹来的带着泥土气息的风和山中的落叶……他们的文字,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在中国诗坛引起了较大反响。三人策马平原,触摸那些灵气飞动的文字,歌唱自然、歌唱故乡、歌唱亲情与爱情,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触动着他们敏感的神经,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源不绝的动力,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形成了新乡土诗“三驾马车”。作为诗坛主将,陈惠芳诗才勃发,作品在《诗刊》等权威刊物上频频亮相,赢得如潮好评。1996年,陈惠芳以出色的创作成绩摘得“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成为湖南文坛的一名重量级战将。众所周知,“湖南青年文学奖”两年评选一次,相当于湖南的茅盾文学奖,奖给创作成绩最突出的青年作家,摘得此项大奖的,均是我省文学界涌现出来的顶尖人物,前途不可限量。

  随着江堤的英年早逝,彭国梁的逐渐淡出,风行一时的新乡土诗一度归于沉寂。然而,诗歌是有生命力的,艺术是永恒的,她就存在于你我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间,她可能一时入睡,不可能长眠不醒。一时的沉寂,只是暂时的冬眠,只是为了积蓄更大的能量,她必将以喷薄而出的力量,冲破枷锁,在天空下划出道道耀眼的光芒,温暖着这个时代,给芸芸众生带来一抹温馨。

  果然,从2011年开始,以陈惠芳、杨林、杨罗先、黄曙光、任君行等为中心的一批湖湘诗人重新竖起新乡土诗旗帜,诗才勃发,佳作迭出。诗歌接力、赛诗、新诗研讨,各类活动接踵而至,诗歌的园地里,呈现出满园春色!作为诗坛主将,大名鼎鼎的诗人,陈惠芳心细如发,每贴必复,很少十二点以前睡过,诗兴来了,整夜整夜不睡觉也是家常便饭,短短一段时间,数百首诗便从他笔下沽沽而出。沉寂一时的新乡土诗,得到了完全的复兴,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我们且看他的《洞庭》:

  洞庭(长诗)

  天问

  站在烟波浩渺处

  我左手拿着蒲扇

  右手举起火把

  我要将洞庭左右开弓

  岳阳楼,你就继续站在那里

  迎着湖风朗诵你的范仲淹

  不要飘动你的衣襟与屋檐

  不要挽留那些翻来覆去的落叶

  作为预言

  你可以续写一些风雨

  我替代所有的诗人

  我叠加所有的脸孔

  不停地询问

  八百里洞庭

  你的八百里在哪里

  蒲扇掀开迷雾

  火把洞穿苍茫

  日益萎缩的洞庭啊

  你是一只消化不良的坏胃

  斑竹泪

  谁的眼泪滴在这里

  细细端详,又有新痕

  剪辑一段风景

  很美,很飘逸

  杨柳依依,青草茂盛

  一亩地可以放牧五个诗人

  转身,一个沉重的背影

  无数的黑水道

  肆无忌惮地向我的洞庭排污

  这些巫婆,这些黑鬼

  将我的洞庭当成垃圾场

  谁的眼泪在飞

  是我的雨水奔涌出我的眼眶

  是我的悲伤飞溅到斑竹之上

 

  候鸟

  北方,雪白的北方

  飞来一群又一群候鸟

  向传说中的温暖的洞庭飞来

  越冬,梦中的鸟巢

  湿地,摇篮摇晃,摇篮残缺

  冰天雪地,比北方还北方

  我分明看见一群动词缩成一堆句号

  我分明听见微弱的声音

  像快要熄灭的火苗

  树叶落下,还有枝桠

  还有深藏的根

  还可以被春天唤醒

  可怜的候鸟

  只能煎熬着生命

  变成冻土

 

  芦苇

  我已经被伤感窒息

  我需要拔节

  我需要呼吸大片朝天的绿色

  芦苇青,芦苇黄,芦花飘白

  我坐在乌篷船上

  穿行在芦苇荡里

  将弯弯曲曲的水道

  当成千万柔肠

  水鸟飞过,天空还是很蓝

  我的洞庭被划成一个一个格子

  被圈阅,被涂鸦,被更改

  我打着无力的手势

  像风吹过洞庭冰冷的额头

  即便芦苇是一排排银针

  也无法治愈洞庭的伤痛

  即便彩虹是一根根吸管

  也吸不尽洞庭的毒汁

 

  漂泊的家

  屈子沉江,屈子祠挺立

  屈子身边,渔船驶过

  唱晚的渔歌,却唱不尽辛酸

  泛动的渔火,是失眠的眼睛

  漂泊的船,漂泊的家

  一家子的生计,就在水上漂

  佝偻的渔家

  将风波藏在深深皱纹中

  煮熟的日月

  当成田螺吞进干瘪的肚里

  目光漂浮

  桃红李白,果实只结在岸上

  这些文字,洗炼、干净、不食人间烟火,超尘脱俗,而又意境悠远,表达了诗人火一样的情怀和赤子之心。

 

  故乡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

  作为土生土地长的宁乡人,陈惠芳热爱故乡,关注故乡,对家乡的情况了如指掌。“宁乡作家姜福成写的东西厚重,有韵味,刘怀彧很不错,写了很多好作品,他们都是我很好的朋友。现在,杨罗先的创作势头非常旺盛,潜力很大。”说起家乡文坛,陈惠芳说得头头是道。“宁乡这片土地文化底蕴太厚重了,既有历史的,也有人文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好好总结。这一次,我就组织了一次诗歌接力,由我、杨罗先、刘怀彧、任君行四位宁乡诗人进行,以四羊方尊为题材。”说罢,陈惠芳将一张纸一展,原来是《湖南日报》湘江副刊的待定稿。“这是这一期即将刊出的‘湘江’副刊,全部以四羊方尊为题材,有背景介绍、诗歌接力、散文诗,一个整版近万字集中表现出一个主题,这在《湖南日报》历史上还是首次。”我们看后都十分感动。因为我们知道,在《湖南日报》推出一个整版实在不容易,而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主题,宣传效果比硬广告要有效得多。我们知道,促使陈惠芳做出这个非同一般的策划的,除了四羊方尊本身的光芒外,还有他那浓浓的故乡情结……“故乡是我创作不歇的源泉。能为故乡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应尽的责任。”陈惠芳的一番话,令我们动容。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