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最偏远的西部山区巷子口镇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檀树小学,它隐匿于苍莽的大山之中,简陋的房屋、斑驳的木桌椅、发花的黑板、锈铁块做的“敲铃”……一个和它朝夕相处、把青春和梦想奉献给大山的教师陈宋瑜,在这里已坚守了整整35年。
义无反顾坚守大山
1977年,作为一个民办教师,陈宋瑜放弃了去繁华城镇学校教学的机会,选择留在了檀树小学。
初来学校的时候,三间土砖教室便是这所小学的全部,没有教学设备,也没有资金,只有一颗坚守大山的强大内心和一份教育孩子成才的激情。上山没有公路,陈宋瑜每个学期都用箩筐从几十里外的镇上挑书上山,体重不足一百斤的他咬着牙坚持挑了二十年,直到公路修进大山才改租摩托车运书。陈宋瑜努力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要知道,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等所有的科目都是他一个人教。
有很多次,家人帮他联系好外面条件好的城镇学校,他都拒绝离开。“山里面太穷了,我走了以后,要是没有人愿意来,谁教这些孩子们?”陈宋瑜始终都放心不下自己年幼的学生。三十多年来,在他精心管理下,学校的入学率和合格率都达到了100%,从未发生过违纪行为和事故。毗邻的安化县都经常有学生慕名而来就读。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35年来,陈宋瑜不但悉心细致教孩子们知识,还充当着孩子们的“父亲”。学校每学期的办公经费只有1000元左右,每一分钱都必须精打细算。为了让孩子们吃好中饭,他教学的同时还要参与做饭,经常自己掏腰包补贴帮忙的工友。他还曾将38名住家偏远的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免费食宿,为42名学生代缴学杂费8800多元。
多年操劳,陈宋瑜落下了一身疾病,严重的肺病让他连大声说话都显得有些吃力,当年22岁的英俊青年已变成了驼背的57岁老人。儿女在县城有着稳定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是时候可以“退休”了,但是他放心不下孩子们。老伴去县城带孙儿,他就一个人留在学校。有时候病得严重需要长时间住院,他总是不顾医生的劝阻,住了几天就跑回学校。“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吃得苦,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的话,我绝不会离开”。
心底的三个愿望
陈宋瑜扎根大山奉献青春事迹被广为赞誉,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长沙十大魅力教师、宁乡县首届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纷纷向檀树小学伸出了援手,学校不但修建了食堂,还硬化了学生活动操场。更重要的是,被陈宋瑜事迹感染,如今,学校又有三个年轻老师教书。
很快就要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宋瑜有三个愿望,他希望学校能够把宿舍楼建起来,年幼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上学,操场和教学楼的地面硬化起来,好让孩子们在下雨天不再和潮湿泥泞为伴;还希望有人愿意接替自己坚守在这所学校,对孩子们倾情关爱教育,对孩子们不离不弃;他还希望檀树小学能一直保持正常运转,不要因为办学的各种困难而影响孩子们的教育。“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我无怨无悔”,对于陈宋瑜来说,这所小学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山里的孩子们是他人生的中心。
悠悠岁月一晃35年,陈宋瑜的一生如这苍苍茫茫的大山一样,厚重,苍翠,充满阳光雨露。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可乐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2/07/17/567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