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至灵龟说
2012-08-29 11:16:30 字号: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为龟作文。是近二十年练习龟息功的裨益,还是从龟性中感悟的人生哲理,亦或是想还原龟的本来面目?也许兼而有之吧。

  乌龟,尊名神龟。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力大无穷极能负重者,叫神龟。因此,在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前,我们经常会看到巨大的神龟背负着厚重的墓碑,这种龟形的碑座就叫做“龟趺”。乌龟在大多数朝代中是受尊敬的,至唐武则天时,人们对龟的崇拜发展到了极致,乃至五品以上的官员都佩戴一种龟形的小袋,名为“龟袋”,分别饰有金、银、铜三种金属,用以区分官员品级的高低。

  乌龟,贱名王八。之所以称为“王八”,是因为乌龟腹甲的纹理无论正过来看,还是倒过来看,都是“王八”两个字。至于用乌龟来骂人,则是唐朝后期以后的事。有意思的是,用乌龟骂人源于人们对它的错误认识,以为乌龟“无雄”,只能与蛇交配才能繁育后代。有《说文》为证:“龟不能交;而纵其它与蛇交。”既然同类间不能交配,只能在外面与蛇奸,自然就与人类通奸戴“绿帽子”、生“野种”的事情联系起来,便有了“乌龟王八蛋”之类的骂人话语。

  乌龟,还名灵龟,这是我最为认同的别名。《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四灵之中,唯有乌龟至今活灵活现地生息着,其它都成了传说。乌龟之“灵”主要有三。

  灵心是其一,清净为根本。无论是尊为龙之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女娲补天时,曾用四足撑天立下汗马功劳;乃至国家大事由它说吉凶作决策;还是被人们冤枉成为奸淫、忘义之辈,当作骂人的代名词。乌龟总能淡然,总能保持那份清净。这便是民间传言乌龟负床十九年不死、帝王陵墓用龟负碑的理由。我想,这又何尝不是理想中做人的境界呢。乌龟行动缓慢,性情温和,不具有攻击性,个体之间从不咬斗。乌龟的食性较广,肉食性兼植食性,即便长时间缺食,它也能吸收空气中的元素维持较长的生命。如此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的生灵,难怪有“万年龟”的美誉。

  灵身是其二,和气为根本。中医学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龟是一口气,人是一口气,万物生旺病死全在一口气。气弱了,体衰了;气没了,生命就停止了。龟息功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但从气场气息的角度讲,却从来没有停歇过。《抱朴子·对俗》载:“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这里所谓的“龟之道”,就是通过意念和呼吸的自我调控,来理顺、平和、巩固和加强自身的气场,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有这样一则笑话:一考古专家到乡下考察,见两只乌龟在田头一动不动,便问老农:“两只乌龟在干什么?”老农说:“它们在练功,在比赛耐力,谁先动谁就输。”专家指着龟壳上有甲骨文的龟说:“据我多年潜心研究,这只龟已死五千多年了。”话音刚落,另一只龟伸出头说道:“死了也不吭一声,害我等了这么久!”刚说完,带甲骨文的龟慢条斯理的说话了:“兄弟,你输了吧,专家的话就能相信吗?”

  灵性是其三,精华为根本。乌龟吸纳千年天地之灵气,提炼成精华,浑身是宝,不可替代。李时珍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龟盖介虫之灵长者也。”中医临床研究证实:龟板气腥、味咸、性寒,具有滋阴降火,潜阳退蒸,补肾健骨,抑制癌细胞等功效。十五年前,我妻胃痛成疾,得一秘方,将三只约半斤重的乌龟分别塞入三只猪小肚中,用线缝紧,放入高压锅中,加适量水炖,不用油盐。待炖溶冷却后,分三次吃完,果然胃病不再复发。我却平添了一桩心病,每见乌龟总有一种负罪感,再不敢伤害它。为了赎罪,特地跑到寺庙买三只乌龟放生了。后来一朋友送来一只大乌龟,足有四斤重,我立马诚惶诚恐地放生沩江。我不迷信,但认为乌龟久经日月之阴阳、四季之寒暑,对自然界的规律有着超常的认知,并认为这也是人们对它特别神化的原因。

  由龟及人及社会,芸芸众生,行行业业,无不处在一张相互利用的关系网中,在利用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利用。然利用与被利用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心态。如果我们都能达到乌龟灵心、灵身、灵性的境界,居下不卑,居上不亢,卜之会神,使之竭力,在履行好每个网格职能的同时怡然自乐,这网就牢实了,这人就幸福了,这社会就和谐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陶志高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