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着现代文明的道林老街
承载岁月沧桑的石磨
老街残留的老屋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水,岁月长河中,凡是有一定规模的江河沿岸,总会留下许多人类文明活动的遗存和印迹,留下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小镇。美丽的靳江流经全镇的道林,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道林的来历,有典籍亦有传闻,两者大相径庭。一说是本应出山的处士谢英因不满奸臣秦桧残害忠良,奋而退隐于此,卒即葬焉。以英抱道,名曰道林;另一说是古代此地乃道国之地,遂得名;再一说是有一江西安福人,姓姜名道林,在道林与花明楼交界处的小湖桥经商发家,后搬迁至靳江边,地以人名。
不管道林之名的来历如何,道林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这一点毫无疑问。翻开史料典籍,一股厚重的人文气息迎面袭来;走进道林,耳边隐约听见历史的回声回荡在古镇上空,悠远而又深长……
躲过闹市的喧嚣,我们顶着初升的朝阳、踩着布满岁月沧桑痕迹的砂石路拐入道林镇老街,满当当的古香余韵扑面而来,令人不由生出几分时空穿越的错愕。老街残留下的老屋,灰暗的粉墙上遗留着斑驳的招牌,参差地提醒着老街昔日的辉煌。铁丝架起的竹竿在岁月中寂静地对峙,那些暖风中招摇的衣物,迎合着梧桐的缓慢节奏,悠悠地打着拍子,时间以一种缓慢的姿态在这里流淌。
道林镇位于我县东南端,是韶山、湘潭、长沙的交通要道。靳江流经全镇,因此水运格外昌盛,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很是繁华。因为水运发达,镇上的机械厂、拖拉机站及水上运输队同时跟着新建起来,从长沙运来的棉花,粮食、猪羊、茶叶等农副产品都在老街进行买卖,是我县东南部集市贸易中心。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周边50里的人们皆以道林为市,尤其是乡野老人能到道林街上走一回,回到家后要津津乐道好长时间,算的上一辈子的幸事。后来日寇入侵长沙,“文夕大火”将古城长沙付之一炬,八十里外的道林便成为了长沙城内许多达官贵人和贫民百姓的避难之地。道林热闹繁华至极,一时被人唤做“小南京”,至今仍被当地人引以为荣。
我们行走在窄窄的老街,恍然走进了历史的深处,那些抑扬顿挫的商贾市声、急促的达达马蹄声,茶楼酒肆的弦管乐声犹然在耳。又好像走进了一部老电影的拍摄现场,时常会产生一些入戏太深才会有的错觉:跨进残破的门槛,抬头望望灰暗的店铺,坐在柜台后面的是戴着蓝印花布头巾的阿庆嫂,抑或是扎着羊角辫的童年阿娇?
只是那些穿对襟褂子或者青袍长衫、背着包袱,揣着铜板银元从四方赶来的生意人,还有算命瞎子、卖小吃者、补碗人、箍桶匠、衣衫褴褛的乞丐和摇鼓叫卖的货郎业已散场,留在老街的只有手拿大蒲扇望着街上发呆的店家,廊檐下坐在竹椅上喝茶聊天的老人,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或电瓶车的路人和我们这些东张西望的过客。
在这条狭长的巷弄空间里,现在的道林镇人民不温不火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藏龙卧虎,藏污纳垢,在时间的变迁中,这种生活方式与生活空间磨合得淋漓尽致,它的生活万象乃至老街所包含的百业,深深凝结了道林百姓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或是一种乡土淳情,亦或是人们的邻里真情,由此产生的更是一种安定、美好、和谐的感触。
81岁的张碧霞是老街的老居民。一说起老街,张碧霞老人的眼睛一亮,开始滔滔不绝谈起她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她似乎又回到了那最繁华的时候:“每天都好热闹,老街两边都是商铺,那时候的商铺有好几百家呢,要什么有什么!”一边听着老人的描述,我一边仿佛看到了老街人来人往,船夫的喊声、赶大车牲口的鞭子声、三轮车的铃铛声、拖拉机的响声组成了一个都市的交响乐。古色古香的药铺,各式各样的铺面俨然是一条闹市。靳江河边便是是另一番的繁华,大船上有的正卸下成包的粮食,有的装上成匹的花布,一包一包的大盐。桥上更是车流不断,拥挤不堪。
老街分两段,当地人称上、下节街。道林镇的老街虽然历经沧桑,但现在依然还百业兴旺。在这条400米长、不到6米宽的街道上饭店、药店、裁缝店、加工厂、篾货店、五金店、理发店、修理店等南北杂货店一应俱全,一个普通农家生活物资完全可以在这里采购完全。原来还有座王爷庙,香火兴盛一时,只是后来被拆,建作了供销社。走在街道上,你用一种历史和探索的眼光,还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欣喜和沉思的历史印迹。有百年老字号的老街饭店,有民国时期的老阁楼,有解放初期的木板楼、老铺面,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标语,有写着“促经济生产,重社会效益”大门对联的老厂门,还有应该是长沙现在幸存最大的油榨坊等等。遥想老街当年商业闹市的繁华景象,随着时间的演变已烟消云散。从一个个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上,从一张张渐褪色的刻印字迹上,我们依稀可见它昔日的辉煌。桑荫不徙,桑荫未移,时间的过往让我们感受至深,而今天它所呈现更多的则是一种繁华过后的沉寂与内敛。
黄昏的古街又是另一番景象。夕阳映照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小孩当街玩耍,老人有的坐在门前端一个茶杯,悠闲地品着茶,有个老人正拿着梳子梳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有几个青年则围坐着打麻将,偶尔有一辆摩托车经过,轰的一声过去了,一切又都回归宁静。你看那间小屋,土墙围着,矮矮的,墙上种满了花草,墙里栽种的各种各样的树木冒出了墙,枝叶斜斜地伸到墙外,叶子在风中招摇,几只小鸡在墙角啄食,这让我想起一句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忽闻墙里佳人笑”,一时好羡慕那屋里的主人,在这充满繁杂俗气的世界里,竟在这里享受人间仙境。“豆腐脑”,长长的一声吆喝,划破这古街的宁静,我们叫住了他,一人要了一碗,正好街上有家门口摆了几把椅子,我们就坐在街沿的椅子上,惬意地吃着豆腐脑,仿佛在享受着人间最豪华的大餐。卖豆腐脑的大姐和正吃着豆腐脑的我们,又构成了这古街的另一道风景。
采编手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有的被彻底遗忘,有的被永远定格,有的虽历经岁月蹉跎,却也难得一泓生命的清泉,着一身历史的衣衫矗立于现代文明之中。
老街悠缓的时光和古朴的风韵还在,没有汽车尖锐刺耳的声浪、没有喧闹拥挤的人群、没有急促赶路的脚步,老街自在、平和、恬淡,坚守着一份宁静和老派,身处其中,好像面对着一条缓缓流动的历史河流,那些城市里的繁杂心绪便会像绿茶一样慢慢沉淀下来,一切都变得闲静,散淡而又真实。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座老房子,都有一条老街,它们是我们心灵深处无法抹去的梦。对于那些走过老街的匆匆过客,或许老街也早已随着老去的岁月褪色成了一幅幅黑白的回忆,但是,再次踏上老街的土地,那些在城市里匆匆行程中遗失的很多本应珍视的东西,在老街却轻而易举地找到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2/10/24/567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