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组织出版了一套丛书,作者中有经商的、从政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写作爱好者。有人和我交谈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某某某是“附庸风雅”。我听后心里一沉,觉得有必要为“附庸风雅”一辩。
附庸风雅向来是个贬义词。附庸:依傍、追随的意思;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风花雪月之类的事。该词典出清代作家吴趼人的《情变》,其中有云:“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花园。”在中国文化里,一直都有对商人的鄙视和嘲弄,何况“粗俗低下”、惯于“使奸耍滑”的盐商,看到他们风花雪月,士人们就觉得格外可笑。所以按“金山词霸”的解释,附庸风雅就是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然而,按笔者见识,且不说经商、从政和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是否就一定缺乏文化素养,单是“附庸风雅”一事就并非觉得可笑而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如果“风雅”代表是高雅的文化艺术和生活品味,而我们整个社会都去“附庸”、都去追捧和追求,那我们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就必然会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如果我们的从商者、从政者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乐于独自去安顿一个书桌、摊开一张稿纸来习诗作文,就一定会具有一份特别的恬淡从容,就自然能屏蔽一些歪门邪道,我们的商场、职场就会更多一些风雅之气、清正之风。所以像李岚清著述《音乐笔谈》、钱其琛出版《外交十记》、李肇星吟诗作文、华为总裁任正非写出《华为的冬天》以及柳传志、张朝阳著书立说,我们都觉得是彰显了智慧学识,并有助于政绩事功。
古人云,仓廪实而后知礼乐。人们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自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也就是追求精神生活抑或人们常说的小资情调、文化品位。可见,吟风弄月、附庸风雅与追求快乐幸福一样,是人类的天赋权力,是社会的渐进过程。而附庸风雅比起以“粗俗”为荣,比起追逐权力、膜拜金钱,比起赌钱打牌、声色犬马,无疑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文明的重大胜利。
然后我们还看到,世上并不存在跳过学习模仿阶段而直抵最高境界的天才。每个真正风雅、对文化艺术具有高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人,都是从附庸风雅起步的。正如一个作家都是从爱好读书、爱好写作起步,一个书画家、音乐家都是从喜欢书画、喜欢音乐起步。正如追求幸福是到达幸福的必由之路,附庸风雅也是走向风雅的唯一通途。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人去附庸风雅,至少说明他对优美与高尚充满向往,他的心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消除一些恶、摒弃一些奸、远离一些丑,就会渐渐脱离低级趣味。像这样,哪怕一辈子都停留在附庸风雅而达不到登堂入室的境界,也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因为他至少懂得“风雅”是一种好东西,并正在努力地见贤思齐。
鲁迅先生有云:“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抄袭鲁迅的这句话,笔者也同样认为,那些文化艺术的精英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明知道自己无法登堂入室而始终崇尚风雅、追求高尚的普通民众,和对于这些附庸风雅者予以尊重、投以赞赏的人,乃正是当代和将来中国文化建设的脊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怀彧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2/10/31/567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