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鲁氏祠堂和毛茨老屋
2012-11-07 12:44:42 字号:

  三人都抱不过来的百年古樟

  毛茨老屋

  鲁氏祠堂

  古樟远景

  钟灵毓秀的道林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人物,不论文的武的,数不胜数。民国三省主席鲁涤平及其族兄抗日名将鲁渭平,鲁渭平的儿子复旦大学教授鲁实先,清代名将、学者周家树,清代大学者黄本骥,革命志士成邦杰、许闻道、许抱凡,著名爱国湘剧艺术家罗裕庭……还有出生在近代的哲学大师李泽厚,著名作家崔合美,著名学者蒋沛昌等等,这些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光耀长空,名垂史册,构成了今天道林十分独特的人文风景。

  走近鲁氏祠堂

  靳江流经道林镇20多里,富饶的水资源旁必定有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连绵不断的大山,而山脚下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之下有一座白墙黛瓦的深宅大院,赭色的高墙把这个深宅大院围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飞檐斗拱,重檐相叠,檐顶龙含珠玉,凤舞朝阳,兽吻响铃。那高低起伏的檐墙,宛如一条长龙盘踞在大院四周,令人叹为观止。大院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在风水理论中,水贵弯曲有情,忌水的直射冲击,如果不讲距离,只论形状的话,较好的是半月形池塘,屋前有此塘则屋主钱谷丰盈,古诀曰:片钱半月塘,财谷百千仓。在那个讲究风水的年代,又有几个人能建造这么大气、辉煌的祠堂?是否又有人清楚地了解到,这厚重的围墙内,这幽深的大宅门里,曾经走出过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而这个人正是一代枭雄、民国三省主席鲁涤平。

  鲁涤平1887年11月7日出生道林镇高茅屋,行伍出生,1903年11月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服役,辛亥革命时为湘军排长,营管带。参加过反清之役,民国初年又参加过护国、护法诸役,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由于鲁涤平没有追随桂系参加反蒋活动,取得蒋介石的好感,逐渐得到提拔,192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后来也相继任江西省主席,浙江省主席。1934年离任,鲁涤平被调到南京,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这是一个闲职。1935年病逝南京。

  即使到了现在,世人对鲁涤平的死因还有很多猜测,也因此大家对他也有了很多争议。也许站在军人的角度来看,鲁涤平是一个合格的忠于职守的军人。但从正面的立场来说,鲁涤平又是一个不折不扣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特别是在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全省清乡督办期间,颁布了“六斩”公告:“侈谈共产主义者斩,擅自游行示威者斩,窝藏共暴者斩,诋毁政府者斩,宣传过激言论者斩,抗捐抗税者斩。”在全省实行白色恐怖,并坚决奉行蒋介石的“除恶务尽”及“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指示,许多革命群众和仁人志士被杀害。

  鲁氏祠堂从1931年秋天开始建造,至1933年秋天竣工,历时整整三年,花去银洋三万块,可谓耗费巨资,铺张排场。鲁氏祠堂坐北朝南,融湘、鄂、赣、皖建筑风格于一体,临水处是一道高约六尺的矮墙,矮墙两边,也就是池塘东西两角处,各有一张进出宅院的大槽门,门宽六尺,高约九尺,两张槽门的檐脊上分别有一龙一凤,所以这门又叫龙凤槽门。连接龙凤槽门的,是一道厚约两尺高约一丈二尺左右用糯米、石灰和沙子筑成的“三合土”围墙,将整个祠堂团团包围住。从左边通过槽门进入院内,便是一片开阔的空地,东西两张槽门有过道相连,过道两侧各有凉亭,前面各有一棵硕大的阔叶梧桐。离过道不远的上方,是一道高高的四柱花岗石牌楼。此牌楼既是祠堂的附属物,更是为了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而建。

  祠堂内有楠木、香樟、铁树、丹桂等名贵树木,终日绿荫葱茏,鸟语花香。走进鲁氏祠堂,我们小心翼翼的踩着玻璃折射进来的阳光,感觉每走一步,我们的脚步就越沉重,眼前不断闪烁着祠堂动工、竣工和族人奉送香火的片段。鲁涤平从参加辛亥革命开始就一直在外打仗,很少回家,直到1935年他因脑充血中风病逝于南京,后运回道林与其妾室沙夫人(鲁涤平死后即跳楼自杀)合葬,他的一生才算完结。站在祠堂的一脚,我们摸着当年的石头,似乎还能感受到这个乱世枭雄在建祠堂时所花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心情,也许,一直在外漂泊的鲁涤平想要的就是落叶归根吧!

  日出日落,沧海桑田,一晃一个世纪过去了,昔日那个象征崇高荣誉的贞孝牌楼,连同那些“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后,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轰然倒塌,只留下了一段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今天,在它的位置上,耸立起来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建筑,一片试图还原那段历史图腾的苦心……

  深思毛茨老屋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道林镇河清村的毛茨老屋并没有在路旁,因为没有一条笔直的小路过去,我们便把自行车锁在一棵大树下,背着包沿着乡间的羊肠小道往村里走。绕了几个弯后,道林镇文化站张站长指着还离我们几百米远的一棵大樟树,说:“快到了,毛茨老屋就在那棵百年樟树的后面。”一听到快到了,我们便打起精神,加快了步伐。这棵百年樟树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蓬蓬勃勃。一走到樟树下,凉意袭来,我们贪婪地坐在大树下大口地呼吸着凉凉的空气。

  休息片刻后,我们纷纷猜测这棵百年樟树到底有多大。与其讨论,同行的两个记者和张站长便手拉手走上前去把樟树团团抱住,结果仅抱到树干的一大半。这棵樟树真大啊,必须要四到五个成年人才能抱住。我们感叹樟树的粗壮时,更感叹樟树本身拥有的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观赏过了樟树,我们从左边看去便是毛茨老屋,那就是少年时代的刘少奇主席曾待过的地方,也是他的恩师黄寿衡的住所。从外面看,现在的毛茨老屋和七、八十年代的旧房子差不多,白墙、蓝色的木窗户和陈旧的大门。进入到毛茨老屋,我们刚好碰到房屋的主人黄正田老人正在切西瓜吃。黄正田今年已经有80岁的高龄,他的几个孙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黄正田的伯公黄寿衡是当时玉潭中学的校长,1972年,黄寿衡去世。黄正田告诉我们,上世纪90年代,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回到道林的时候,还曾派人到黄寿衡的坟上去祭拜。黄正田还听长辈们说,当时的刘少奇在毛茨老屋呆了一个星期,和黄寿衡一起同吃同住。当年,刘少奇就坐在那棵百年樟树下苦读圣书,为将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屋还在,百年樟树也还在,只是当年在树下读书的孩子已经长大。当时谁也不曾料想到,那时拿着厚厚一本书在树下冥思苦想的孩子后来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想想现在这个网络的年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的青年觉得读万卷书还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如果没有知识在身,又怎么行万里路呢?两者是缺一不可啊!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