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作协送书进校园
2012年秋冬之际,由13名宁乡作家联手打造的“且行且思”丛书(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是宁乡县作家协会继10名宁乡作家2010年推出“且行且思”丛书(一)10本。宁乡作家再接再厉,集体井喷的结果。参与“且行且思”丛书(二)出版的13名宁乡作家共出书13本。据了解,一个县一次有这么多作家在正规出版社推出一套丛书,不但创我县文坛历史之最,在省内也没有先例。20名宁乡作家参与丛书“且行且思”(一)、(二)的出版,共出书23本,充分展示了宁乡作家的强大创作实力。
有个性、有潜力的作家群浮出
文学即人学,人,不仅仅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指对人物形象的挖掘与塑造,而首先应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他们是艺术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总体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质量,影响着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自我修养与文学培训,我县文学创作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现有中国作协会员一名,省作协会员近十名,市作协会员二十余名,初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结构多样、个性明显、实力雄厚的作家群体。他们的创作已从模仿、肤浅,走向创新、深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一辈作家姜福成、黄沃若等依然宝刀不老,并不断开拓新的风格、新的意境。如此次出版的“且行且思”(二)十三本书中,原县作协主席、市作协副主席姜福成的《吟啸徐行》内容散淡厚重,儒雅可亲;原《宁乡日报》社长、主编黄沃若的《走过香山》是作家在《今日宁乡》所开专栏《香山物语》的结集,该专栏一开十年,成为我县文坛的一段佳话。其他作家亦锋芒毕露,个性突出,实力彰显。市委组织部干部刘怀彧的《朋友三四》收录了作家近年来为数十名朋友画的“像”,语言风趣幽默,描写生动传神,令人回味无穷;县委党校校长袁立中长期从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研究工作,在理论一域钻得深,所著《县域发展研究》站得高,看得远,给人以很好的启发;杨罗先散文集《太阳雨》、诗集《故乡的风景》同时出版,下了个“双黄蛋”,殊为不易;李砺是典型的多面手,书画俱佳,篆刻更是一绝,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很好的文学根底,其《陶庐印谈》是一本专业谈印的书,且是他的个人第六本专著;颜国良、颜妮丹父女雅好诗词,诗集《野径荼蘼》收录了他们近年来创作的旧体诗词数百首,父女同好诗词且水平上乘,在我县文坛尚不多见;孙中华是刘少奇纪念馆干部,其《博物馆漫谈》收录了其在《中国博物馆》等报刊发表的论文26篇;以文化大稿、散文知名的蒋华这次推出了短篇小说集《一江春水》,集中收录短篇小说九篇,想象丰富,文字精炼,可读性强;在烟草部门工作的江星若还很年轻,但他酷爱读书,文字很有深度,其《山的那一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来畅快淋漓;“美女作家”李尚书是忘不了服饰管理人员,虽然年轻,但出道已久,其《哥哥往北我往南》用语清新,叙事简洁,刻画醒目;县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县作协主席贺小平的《大地苍茫》写宁乡的文化事和文化人,语言优美,视角独特,读来十分亲切,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是一曲宁乡文化的赞歌。还有一部分作者,他们在构思作品时,有的纯朴真挚、细腻缠绵、凝重睿智;有的空灵超然、豁达旷远、机敏洒脱,笔法各异,也正是他们,使我县作家群星光闪闪。
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宁乡作家群缺少手擎大旗的文坛巨人,他们的创作仍显保守与平稳,他们的个性与地域特色还需进一步完善、升华,与其说是稳重冷静,倒不如说是缺乏探索精神,使我县的文学创作有待寻找突破口,实现质的飞跃。
有深度、有魅力的佳作频现
近年来,宁乡作家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将根深深地扎进宁乡这片肥沃的土地,或写厚重的历史文化、或写人文掌故、或写家乡的发展变化,或写美丽的山水风光,创作出了一大批讴歌时代精神、富有乡土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姜福成出版散文集《厚土之恋》、小说集《诱惑》等近10种出版物,此次又推出散文集《吟啸徐行》,成为我县文坛的“常青树”;刘怀彧工作之余勤奋创作,出版诗歌、散文、小品集数种,在读者中赢得广泛好评;黄沃若参与编辑图书24种,退休后进入创作“黄金”时期,短短几年即出版个人作品集3部;夏时出版《三茶轩文稿》等文学作品及近十部文史、书法专著;谢繁继前年出版长篇小说《水府传》,儿童文学《假日野花开》后,今年又出版发行量近百万册的《我向雷锋学什么》;贺小平继小说散文集《荆楚烟云》出版获得广泛好评后,今年又推出散文集《大地苍茫》;叶凌云打破坚冰,于今年加入中国作协,成为我县本土作家加盟中国作协第一人;80后青年作家黄晓佳出版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巾帼宰相上官婉儿》,90后青年作家文思敏成为长沙网络写手中的佼佼者;由县文联组织,贺小平、胡宇、钟腾飞、李忠等合著的《灰汤四十年》今年秋由中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广东省作协会员刘淑兰著有散文集《晚霞中的红蜻蜓》、小说集《落花人独立》,胡宇散文集《酝雪煮酒》、钟菲萍诗集《落英缤纷的屋檐下》,她们和李尚书一起,成为我县女作家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还有谢仲舒的《奇女》、《诗壶》,杨长生的《裕德堂文集》,刘飞平的《火烧沩山寺》等,成为宁乡出版物中不一样的风景。老作家杨干秋近年出版诗集、影集三种。
“宁乡人会读书”,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其实会读书的宁乡人还会著书。宁乡作家不但个人创作实力令人称许,还抱团出击,集团冲锋。2005年,我县八名作家首度携手,推出“沩水菁华”丛书,即姜福成《沩山禅》、黄沃若《人性的幽默》、喻剑平《城市屋檐》、夏时《三茶轩文稿》、刘建中《不若文集》、吴平生《沃野情思》、周知军《风景无边》、姜笑澜《笑眼看人》,使读者首次认识到宁乡作家的强大创作实力;2010年,10名宁乡作家出版“且行且思”丛书(一),包括刘怀彧《习<;诗>;笔记》、黄沃若《人性玩幽》、喻剑平《醍醐之旅》、贺迎辉《岳色湘声》、贺小平《荆楚烟云》、胡宇《酿雪煮酒》、何仲文《如果·爱》、宋一异《一点异见》、周漾澜《左文右印》、叶凌云《沩水吟风》,宁乡作家再次令读者刮目相看;时隔两年,13名宁乡作家再度联手,大手笔推出“且行且思”(二),间隔时间之短,品种之丰富,内容之精彩,更是给读者带来了莫大惊喜。在这三套丛书出版过程中,刘怀彧、姜福成、喻剑平、贺小平两次参与出版,黄沃若三次参与出版,成为宁乡作家中的中坚。
有实力、有思想的外围兵团令人骄傲
面对一个地域作家的评述,至少应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在此地域工作或生活的作家,二是在此地域出生、成长然后远走高飞的作家。从宁乡走向全国的作家为数不少,他们用手中的笔,讴歌社会,描绘人生,创造出了美好的精神食粮。
老一辈作家有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王稼祥夫人朱仲丽等;定居海外的作家有已出九种出版物的蔡成等,我们常常能在《读者》等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在外地工作的则有正厅级青年作家贺永强等,其作品曾激励了一代人努力奋进;新乡土诗“三驾马车”之一、“湖南青年文学奖”得主陈惠芳,原市文联主席李少白,市作协主席杨里昴,全国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汤赛兰、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孟大鸣等更是将宁乡作家的名气推向了顶峰。除此之外,易凤葵、易柯明父子双双成为市作协副主席,也在宁乡作家中传为佳话。
宁乡籍作家,他们大都在宁乡土生土长,这是宁乡作家的骄傲。或许,他们的身份证上已换成了另一个地方的名称,但这一切并不重要,他们脚下踩着最初的土地,仍会让他们时时体味到故乡的芳香。
有生气、有影响的文学阵地竞相争艳
文学报刊是联系、培养、造就作家的摇篮,是加强和扩大纵向、横向联系的纽带,是推动文学创作的主阵地,也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县除办好宁乡文学的主阵地《今日宁乡》副刊外,《沩江文艺》和《宁乡文学》竞相争艳,双峰并峙,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驰骋的乐土。《今日宁乡》副刊面广、影响大,如今活跃在我县文坛的知名作家基本都是在《今日宁乡》包括《宁乡日报》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沩江文艺》创刊于1972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宁乡文学》系宁乡作家协会会刊,自1993年开始至今共出刊35期,以培养本土作者文学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挖掘宁乡文化为目的,在读者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文学作者的视野,扩大了联系,为出作品、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县作协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桂林采风”、“湘乡左宗棠故居采风”、“凤凰采风”、“灰汤、黄材、韶山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还经常组织参加省、市作协举办的各种活动,请知名作家到学校进行文学讲座,做到了美景共赏、美文共品、美事共举,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素质。
楚沩潮涌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宁乡作家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动“文化强县”战略部署,促进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李立飞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2/12/19/567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