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殚精竭虑 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
2012-12-20 11:25:04 字号:

  作为湖南花鼓戏三大发源地之一的宁乡花鼓戏,对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贡献甚大,曾经铸就的辉煌迄今仍在宁乡乃至湖南文化艺术史上熠熠生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多元文化普及及其传播方式的渗透,宁乡花鼓戏受到了强烈冲击,花鼓戏人才严重流失,使得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几近销声匿迹。宁乡是一个文化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但都面临着失传的尴尬状况,为了让这些见证了宁乡历史与文化的“活态非遗”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县文体广电局近年来不断思索,殚精竭虑,为宁乡“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12月15日,宁乡花鼓戏中青年培训班招生考试在县文化馆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我县各地的花鼓戏爱好者齐聚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为评委和观众带来了一出出经典的花鼓戏唱段,整个过程欢笑声、掌声不断。据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招考通过今日宁乡、宁乡电视台、宁乡红网以及县文化馆官网同时发布消息,群众反响热烈,共吸引了120人报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18岁。经专家现场测试,共录取宁乡花鼓戏中青年演员研修班学员30名。“我从小喜欢唱歌。”参加选拔的18岁学员兴奋地对记者说,“我更喜欢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花鼓戏,这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所以我选择了报名,我相信将来唱花鼓戏同上大学一样有前途!。”

  受时尚文化的冲击,宁乡花鼓戏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为传承和保护好宁乡花鼓戏,县文体广电局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健全了宁乡传统花鼓戏的抢救、保护振兴机制。今年8月成立了宁乡花鼓戏传承振兴保护中心,组建“宁乡花鼓戏传承振兴保护协会”、建立花鼓戏发展振兴的人才和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宁乡花鼓戏表演团队和演艺人才队伍网络体系,从制度上完善花鼓戏的保护与振兴。二是出台了《宁乡花鼓戏保护发展振兴三年行动规划纲要》和《宁乡花鼓戏保护发展振兴研究研究促进会章程》,使宁乡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有了规章可循。三是做好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创新工作。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图片、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加强对《张先生讨学钱》、《跳粉墙》、《宁乡正调》等经典剧目的整理,对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进行宣传和保存。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时下优秀剧目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观念,对宁乡花鼓戏进行改造,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非遗资源的挖掘与保护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县文体广电局在县财政没有专项资金前提下,从日常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开展非遗保护日常工作,从社会上借来照像机、摄像机、电脑、进行项目调研、田野采风,名录申报,整理出10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从中遴选审核出了《宁乡山歌》、《麻山锣鼓》、《宁乡对子花鼓》、《周氏双龙舞》、《宁乡皮影》、《灰汤杂技》、《唐市金银首饰加工技艺》等七项,作为我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制作了文本、影碟送宁乡县人民政府。11月,这七个项目被宁乡县人民政府获批,并颁布为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此外,《麻山锣鼓》2006年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拟申报国家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宁乡对子花鼓》、《周氏双龙舞》分别于2007年、2009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最关键的还是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人死艺亡”的独特性,没有后继者,技艺的流失不可避免。针对这一特性,县文体广电局积极开展各项传习活动。一是利用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场馆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从去年开始,由县文化馆组织,杨天福老师授课的《麻山锣鼓》培训班已开展两期,共培训40名学员,如今他们已成为推广、弘扬《麻山锣鼓》的中坚力量,为《麻山锣鼓》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基地,让非遗的传习更加有保障。县文化馆立足花鼓戏教育培训基地,举办花鼓戏中青年艺术培训班,招收优秀青年演员,同时计划创排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30个优秀传统小戏和10个优秀传统大型剧目,让青年演员演出学习、继承,充分利用专场演出、节会展演、戏曲擂台赛、票友演唱会等提高青年人学习兴趣,走一条互动学习的市场化道路。三是充分利用《周末我登台》艺术团这个平台,引进社会力量为花鼓戏的传习提供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使社会力量成为宁乡花鼓戏发展的坚强后盾,走出一条戏剧发展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宁乡花鼓戏的全面振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潘娜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