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七年前在县人武部后院发现一个高精度铝合金外罩,外型像飞机尾翼,颜色是银灰色,当时有一朋友告诉我那物体是天上卫星的散热罩。我反复细看,那神秘的外罩由多层铝合金体组成,而且多层体夹层间,有三角型的散热洞。说白了那小洞形状不一定样,像我们丘陵地区的小山头,由此我联想到山头文化理念。
中国的山头文化,应归纳到风水学范畴中,因为风水学把山的名字都命名了,西岳华山、武当山、南岳山、大沩山等名山,数不胜数。
西岳华山,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武则天、唐玄宗等十多位帝皇也曾到华山祭祀活动,还有李白、杜甫等56位各朝代名人到此巡游,留下很多文化瑰宝。
武当山,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成了道教名山。《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南北朝时,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谢罗山等。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编的《洞天福地》把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排列第九。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圣地之一了。
南岳山,禅宗七祖怀让在南以磨砖作镜弘扬“顿悟”修竹,道教上清派宗师魏夫人在黄庭观白日飞仙,都是这片沃土的滋养。南岳山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福寿文化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文化。
又据佛教大百科记载宁乡的大沩山,由灵祐和他弟子慧寂创立了中国五家禅最先兴起的一家,其沩仰宗的基本思想,是把主客观世界分为“三种生”,即“想生”、“相生”、“流注生”。
千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名山名寺,承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史诗,给后人留下了一山又一山不朽的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思考……
名山有人记载,更有人流连忘返。应该承认,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天我们那些普通的山头,它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生灵者的生存的守护神。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都给人类带来众多的益处,比如说湖南的雪峰山脉,她可把进入湖南的强台风挡住或者减慢风速,造福湖南人民。再到我们宁乡丘陵地区,小小山头也为台风的进入设置了抵御的屏障,因此宁乡成为安宁的宝地。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还可以从卫星散热罩上、山头尖型洞到阻住台风联想起来,其山头既可散热又可抗击风寒,这是无可非议的。
再例如夏天斗笠和草帽的比较。我们祖先在炎热的夏天用斗笠来遮荫,斗笠是尖型的,是仿照山头制作加工的。而我们的草帽是平型的,人们可以在夏天试验试验,看戴斗笠和戴草帽哪一种遮阳工具比较凉快。这样一对比,就可以想像到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了。
现在我们到处大开发,对山头的推平,还对昔日一些山塘实行平整,其实山头是散热的,山塘是接收尘埃的,如今整个城市全用混凝土,铺天盖地,加之城市那么多空调散热,近年国家多次公布火城增多,其原因何在?我认为不排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多的混凝土结构增多的原因所致。因此,我们不能不引起反思。此外,现在的城市一旦普降暴雨,山头、地表不吸水,城市满街水集中往低处冲,2012年我国不少城市发生的水灾,就不排除以上的因素。我们要从实践中认真领会中央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充分尊重自然科学,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一方山水养好一方人的愿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长生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3/01/23/567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