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高调张扬的背后是底气不足(一)
2013-01-30 16:23:47 字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和一位朋友探讨过,说有一种人表面极其自负,甚至可以说高高在上,傲慢无礼,但内心其实十分自卑。在这种人身上,自卑和自负是一对孪生兄弟,或者说是他们的两面。孰料30年后,这种情况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衍化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用高调张扬来掩盖内心的虚弱和底气不足。

  曾见过这样一张名片,正面冠以世界级的头衔就有两个,国家级、省级的就更多了。不知深浅者见了自是肃然起敬,真正以为碰上了一个世界大师。但只要将名片翻过来一看,立刻便知分晓,因为名片背面还是分明地写着:承接婚丧庆典伴奏。原来此人就是一个吹鼓手。我曾有些纳闷:既是一个吹鼓手,只要有人请你吹鼓伴奏就行,又何必还要弄出那许多“莫须有”(当然或许真还上了书的,因为上书也的确太容易)的名目来呢?

  有一个朋友能写点小说,出过几本书,按理你给自己挂个作家也就得了,但我看他不管是发一千字或一万字文章,后面总不忘给自己添上许多家、许多教授之类,看上去就有点酸不溜秋了。

  有一个原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写个自我介绍,一口气写下千多字,上面罗列的大学教授头衔就达10个之多,不过都是“客座”。客座就好,不要编制,不发工资,当然也无有档案可供稽考。我并不否定初中文化的人可以成为教授,甚至成为大教授、名教授,因为读书本是一生的事,并不在于学校里呆了多少年,我们湘西的沈从文、湘潭的齐白石就是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凭的名家、大师。但你实在也罗列得太多,太多就自然要让人看出蹊跷来。

  平时我是很爱欣赏悲剧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有震撼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却常常喜欢无情地撕裂虚伪,展示真相,弄出一些喜剧效果来。某日,一个熟人迎面走来,笑容可掬。我不禁大声地问:“老兄如此高兴,莫非拾到了什么宝物不成?”这位老兄一晃身子,我才发现他的西装上衣衣襟里掖着一个红色的类似荣誉证式的本子,又听他大声回答道:“我们,哼,入选世界名人录哩!”哟,原来如此。我并没有感到惊讶,便随口问道:“花了多少钱哪?”见我如此尖刻,他愣了一下,却仍然理直气壮地答道:“我们的,不要钱!”他把这“不要钱”三字说得很铿锵,但我却从中听出了气短,便呵呵笑道:“不要钱么?那要销多少书呢?”这位老兄恶狠狠地瞪我一眼:“不和你说。”大约感到我这人实在是不怀好意,鼻子里哼一声,拂袖而去。

  有了这种需要,于是就有人编这类书,在那里是什么头衔都可以买得到的,甚或还动员你去泰山树碑,到长城上去挂像……无奇不有,俨然成了一个市场,莫非这些人真以为“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头上”就真的不朽了?

  这使我想起从前当老师,大凡老教师,特别是优秀的老教师,他们在讲台上总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因为他们有自信,是不怕学生不听的。而只有我们这些初登讲台的新手,才努力把声音提得最高,甚至近乎歇斯底里,因为能否征服学生,我们心里还真没有底。

  高调张扬,正是因为没有底气。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姜福成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