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楚沩文化]清代“宁乡四大家”
2013-02-27 15:00:55 字号:

  宁乡自东汉末期和三国开始人文初开,从此便生生不息,日益鼎盛。从蜀汉丞相蒋琬到南宋宰相张浚,从佛教沩仰宗宗师灵佑到与朱熹并称的理学大师张栻,从唐代大诗僧齐己到南宋状元易祓,从明“楚陶三绝”的陶汝鼐到清岳麓书院院长王文清,历代文人墨客涌现宁乡。虽然闻名天下的大文豪大诗人不多,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大学者们如星辰闪耀,是他们奠定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宁乡文化”,而也是“经世致用”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宁乡代有英才,诞生了经天纬地的政治伟人和功垂九州的军政学俊杰。更是一脉相承的渊源文脉激励着代代青年才俊专心求学,立志成才,勇立潮头。

  到清朝中后期,涌现了王文清(1688-1779)、王坦修 1744-1809)、袁 名 曜 (1764—1835), 黄 本 骥(1781-1856)四位大学者。其中王文清、王坦修、 袁名曜都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培养大批湖南英才,笔者尊之为清代“宁乡四大家”。

  王文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生,字廷鉴,号九溪。康乾盛世大学者,清代湖南王氏四大家,岳麓书院两任山长。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九溪卫学正,迁岳州府教授。十三年,湖南巡抚钟保等荐举应博学鸿词科。历充三礼馆、律吕馆等纂修官。乾隆二年(1737),授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奉直大夫,考录御史。世人称之“九溪先生”。时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陈宏谋表其乡曰‘经学之乡’。与衡阳王夫之、湘潭王闿运、长沙王先谦并称清代湖南“王氏四大家”。

  公元1746年,王九溪以父老乞请终养,在御史任上退休回乡。他回湘后潜心著述,以传播学术、振兴湘学为己任。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起,他就被聘为著名的长沙岳麓书院山长,主讲书院达十四年之久。王九溪主持岳麓书院期间,培养了大批门人弟子,为湖南文化及湘学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他被尊为湘学承先启后的泰斗。正是由于王九溪在学术和文化上的杰出成就,使他名闻全国。

  乾隆十三年,太守吕肃高修复岳麓书院,聘为山长。王手订《岳麓书院学规》18条,又作《岳麓书院学箴》9首,于院规、学风多有裨益。勤于课士,尤注重读书方法,著《读经六法》、《读史六法》,提出正义、通义、馀义、疑义、异义、辨义及记事实、玩书法、原治乱、考时势、证心术、取义论等法,用以勉训后学。参加修纂乾隆《湖南通志》、《长沙府志》,主纂乾隆《宁乡县志》,编撰《玉山书院志》等。四十四年(1779)病逝,终年92岁。

  王坦修,字中履,号正亭,宁乡花明楼镇杨林桥人。乾隆进士出身。官至乾隆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傅皇孙,颇有政声。取仕不避贵贱,曾坚持录取贫寒之士清安泰,后官巡抚,为时人称道。1799授侍读,不久辞官归籍,主讲朗江书院,嘉庆十四年(1809)主教岳麓书院。王氏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著有《东湖文集》《经史札记》等,曾参与编辑《四库全书》,校勘《永乐大典》。

  袁名曜,字道南,号岘冈,宁乡花明楼镇常山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至翰林院侍读。参与修《高宗实录》,兼国史馆篡修、日讲官等职。因母去世回乡。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聘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善诗文,长议论,以培养人才著称,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其中翘楚有魏源、罗绕典等。袁名曜与门生张中阶合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门联,袁名曜亲出上联,学生张中阶对下联,流传至今,其间兼修《湖南通志》、《宁乡县志》。与严如熤、两江总督陶澍交善,被其推为楚南第一人物,“称其人气纵横,不可一世”。著有《吾吾庐草存》六卷。

  袁名曜在岳麓山的业绩:一是以“先器识而后文艺训士”。认为“惟德性深醇,文章乃有静气”。教学认真,评阅课艺甚详。每当日暮,出行讲院前,诸生环绕,一一指论瑕瑜,若对卷而谈。岳麓出身之布政使严如煜,数千里遣其子严正基入其门下就读,并手书诫之曰:“袁公楚南第一流人物,朝夕亲近,求其经世之学,毋徒以制艺请益。”门生以安化罗绕典,长沙陈本钦、郑东亮为最著名。二是兴修院舍。嘉庆十七年(1812年)创建濂溪祠祀周敦颐,并撰《濂溪祠记》。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于孔道中,并作《碑记》。捐资重修朱张渡,并劝捐田亩,作《重修朱张渡碑记》。捐资修葺圣庙、御书楼、文昌阁,撰有《重修岳麓书院文昌阁记》。三是与明经张中阶合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门联。其治学严谨,独具风格,“为文意格高浑,不落恒蹊,穿穴经史,自达其所见。”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5岁入邵阳县学,好读经史。20岁,魏源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师从袁名曜。袁名曜经世治学宗旨对魏源的学术思想产生影响,使他认识到“能致用便为实学”,从岳麓书院中直接感受和继承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之精髓。

  黄本骥,宁乡县道林善山岭人,清朝著名大学者、收藏家、金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字仲良,号虎痴。与父黄湘南、兄黄本骐俱有文名,县人比之“眉山三苏”。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王金策门下,道光元年(1821)举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选黔阳教谕,建教泽堂,教授诸生,悉心培育远道来学同郡各县生员,多有成就 。又与新化邓显鹤、沅陵李沆训、湘潭张家榘誉为“湖南四才子”。

  黄本骥博览群书,在经学、历史、地理、方志、姓氏、职官、金石文物和目录之学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尤癖爱金石,聚秦、汉以来金石文字数百种及刀币、琴等视为三长物,名其居曰“三长物斋”。著述颇多,有《古志石华》、《三礼从今》、《三志合编》、《避讳录》、《书画谱》、《疑疑孟》、《《隋唐石刻拾遗》、《集古录辑佚》、《金石萃编补目》、《元碑补目》、《姓氏解纷》、《孟子年谱》、《圣域述闻》、《郡县分韵考》、《皇朝经籍志》《续金石萃编》、《湖南风物志》、《韵学卮言》等。后人辑有《三长物斋丛书》,共 25种,159卷,有《三长物斋诗略》5卷、《文略》6卷、《缣山绀雪》12卷、《古志石华》30卷、《痴学》8卷、《诗韵检字》1卷等。其中,《历代职官表》和《郡县分韵考》二书,价值最大。将乾隆《历代职官表》增以清代所设员额、品级,详注各表标题之下,分为6卷,仍题原名,以便观览。又著《郡县分韵考》10卷,以道光二十年所有之府、厅、州、县,依韵分编,历朝沿革考订详明,以便临文引用,检韵即得。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罗建宇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