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情感实录]如山母爱相伴病瘫女儿
2013-03-20 15:35:45 字号:

  世界上有一种爱从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所以人们常说母爱是天下间最无私、最伟大、最圣洁的爱。母爱如山,这句话在304地质大队74岁的崔雪雅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304地质大队,一讲起崔雪雅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人们称赞她不仅仅是因为她用一颗赤诚之心、无私之爱养育着瘫痪女儿49年,更称赞她这么多年面对生活磨难、始终怀抱坚强、乐观、永不服输的精神。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最美母亲。

  崔雪雅1940年出生在美丽的山城重庆,1957年经人介绍与在地质大队工作的丈夫任天国相识,婚后两人感情很好。但上帝在给人幸福的同时,却也将痛苦洒向她。崔雪雅永远难忘,小女儿任晴8个多月的时候,因感冒在地质大队所在的职工医院延误治疗,到县医院时被确诊为脑脓肿。当时,医生明确地告诉崔雪雅和她丈夫,孩子就是救活,将来也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失明和瘫痪,希望他们放弃治疗。但崔雪雅和丈夫都坚决不同意,对医生说:“只要孩子有一口气,我们就决不放弃。”就这样,孩子的命保住了,但也真的像医生所说那样,从此终身瘫痪,并且左眼失明,右眼也只有微弱的视力了。

  记者来到崔雪雅家,看到她正准备好饭菜给女儿吃。崔雪雅先慢慢将躺坐在专制的凳子上的女儿扶起来,将饭放到凳子前面的挡板上,她先自己尝了一下,确定饭和菜都不烫后,才把调羹塞在女儿手里,让她慢慢地舀着吃,汤汁和饭粒有时顺着女儿的嘴角掉下,她便抓起毛巾细心擦拭。这一切好像一个年轻母亲在侍候一个刚学会吃饭的孩子。而崔雪雅这一侍候就是49年。小女儿从病瘫那天起,一日三餐、穿衣洗漱、端茶送水、端屎倒尿、擦身洗澡按摩,都需要崔雪雅料理。为了女儿,她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也等女儿睡了才能休息,夜里还要起床来侍候女儿大小便。崔雪雅明白,面对苦难的生活,与其天天忧伤、痛苦,不如苦中作乐,笑对生活。在照顾女儿的“苦囚”式日子里,她十分珍惜一天两次的“放风”,把早上打太极当作“吸氧”,晚上跳舞当作“充电”。因为她知道,为了丈夫的长寿、女儿的快乐,她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她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作妻子、作母亲的责任。她说她不能改变生活,那么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

  1993年,崔雪雅的丈夫从奋斗近四十年的地质岗位上退下来后,感怀崔雪雅这么多年来为家庭付出太多,主动帮妻子挑起照顾病女和一些家务的担子,让崔雪雅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做一些她喜欢的事。从小有着音乐、舞蹈天赋的她在县中老年协会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他们编导的节目在市获得了第二名。她还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迟到的结婚礼物》、《身在异乡不孤独》、《寻夫记》等作品,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报》、《今日宁乡》等报刊发表。《宁乡我为你骄傲》还在去年举行的“知我宁乡、爱我宁乡》征文中获优秀奖。

  然而,“幸福”日子仅仅过了不到七年。2000年底,崔雪雅丈夫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一家人十分着急。而这时,历经生活磨难的崔雪雅十分镇定,忍住悲伤安慰大女儿女婿:“天意无法抗拒,我相信你爸爸不会就这样离去,他还有90多岁的母亲要孝敬,他也不会丢下病残的小女儿不管。”在医院的抢救和家人的精心护理下,丈夫终于脱离了危险,并慢慢恢复健康,能在房间内慢步行动,生活基本能自理。

  “这么多年照顾女儿您累不累?”当记者问崔雪雅时,她满脸坚定地回答说:“照顾自己的女儿,怎么会觉得累。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照顾好女儿,让她尽可能高高兴兴地多活一天,这是我生命的意义。”

  饱经生活磨难的崔雪雅,看到比自己更困难和不幸的人时,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2012年11月,崔雪雅看到本报《幸福来敲门》里的肖美珍是下岗职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常年吃药。肖美珍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双腿不能走路,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金和丈夫喻保堂打零工艰难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难。崔雪雅拿出一百元送到和德家园肖美珍手中。今年2月,看到《17岁女孩刘梅香的十年梦》里小刘梅香的不幸人生,她又从全家每个月不多的生活费中省出三百元,送到《今日宁乡》信息中心记者手中,拜托记者将钱转交到刘梅香手中。

  崔雪雅原本瘦小的身躯,加上多年来的劳累和操心,身体也日渐衰老了。她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活到把小女儿送走。”一位平凡的母亲,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透过崔雪雅49年来不悔地照顾病瘫的女儿任晴,我们读出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坚韧不拔。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