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湖南省博物馆收到宁乡黄材村民上交一件青铜器——提梁卣,为调查提梁卣的出土状况,省权威文物专家高至喜先生亲自带队,在提梁卣出土地及其周边经过深入的调查勘探,发现并确认我县黄材“炭河里遗址的年代,约在殷到西周时期”(《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铜器和遗址》,《考古》1963年12期),今天屈指算来,炭河里遗址已发现50年。
50年前,世世代代生长在炭河里的人民,播种在春夏秋冬的轮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全然不知道我们的先祖在这里曾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留下了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印记,更不知道先人们在炭河里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千古传奇的工艺和智慧。
50年中,在群峰之巅、山腰之侧、平畴之中、河床之处,震惊中外的青铜重器时不时的“偶然”冒出,然后从偶然到普遍,使得炭河里、黄材、宁乡成为一块让人羡慕的“风水宝地”。
50年来,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炭河里考古工作者,历经两代的辛勤探索,从被动的发现遗址到主动的探究文明,对炭河里文化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一批重要遗址被陆续发现,一批批学术交流,使炭河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走出宁乡、走出湖南、走向国际,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宁乡铜器群的赞誉,使炭河里文化的地位日益彰显。
穿越3000年的时空,叩开炭河里记忆之门。2012年7月16日,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在炭河里隆重举行,这标志着炭河里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启动。这对于宁乡人民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浩瀚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更是一项巨型文化工程,是探究宁乡文明、湖南文明乃至江南文明的寻根之旅。
遗址是一方土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历史实物见证,当几千年几万年的时光在此浓缩缩为一点,历史与现实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叠影,让我们有了一个与古人“对话的平台”。可以说,能得到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是幸运的。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炭河里遗址,是我们宁乡最引以为珍贵最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记忆,是我们130万宁乡人民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炭河里遗址公园,她将以更具真实感、现场感的载体展示宁乡3000年悠久历史文化,对于延续宁乡的历史文脉,彰显宁乡的独特个性,构建和谐宁乡、幸福宁乡,意义自是非同一般。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地方腾飞的翅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地方发展的灵魂。而遗址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证,只有通过不断挖掘、整理、解读,才能得到有效保护、永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转化为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从炭河里遗址的传承来说,神圣的使命摆在我们130万宁乡人面前,她需要我们既有崇拜敬畏的心态、踏实慎重的技巧,又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过人的胆识魄力来呵护她、珍爱她。
感谢炭河里人民、感谢黄材人民、感谢宁乡人民!炭河里遗址的保护不但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而且在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随着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的兴建,随着富有远见的遗址公园规划出台,随着“大禾”方国古城的打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设想一一落实之日,炭河里遗址不仅将成为宁乡辉煌的文化名片,民众也能在全景式的瞻仰之中,不但能欣赏到3000年前“大禾”古国的山水树木、环境风貌,领略到3000年前鲜为人知的方国人情、习俗礼仪,体验到叹为观止的青铜工艺和炭河里文化,而且更能激发知我宁乡、爱我宁乡、建我宁乡的高尚情怀!
炭河里,是一处令所有宁乡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炭河里发现并确认50周年的今天,在如火如荼的炭河里文化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浪潮中,让我们感恩过去、把握现在、拥抱未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乔生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3/04/24/567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