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唢呐是一门精细活,一点也马虎不得。
李科洪边拉二胡边教孙子吹唢呐。
李科洪和儿子、孙子一起为记者吹奏《打靶归来》。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山锣鼓闻名遐迩,而演奏麻山锣鼓离不开唢呐。在宁乡东湖塘镇靳江河边太平桥村,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唢呐制作艺人,他就是李科洪。凭着精湛的技艺,李科洪的唢呐受到人们的热爱,几乎整个湖南的唢呐市场,都被李科洪包了。
自去年7月本报《靳江行大型采访活动》对李科洪的唢呐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长沙晚报》、《湖南公共频道》、《湖南政法频道》等省、市媒体纷纷转载和进行了跟踪报道。时过一年,李科洪的唢呐被纳入《一镇(乡)一品 欢乐乡村民俗文化工程》民俗文化活动展演项目之一。7月12日,记者冒着炎炎烈日,再次来到东湖塘镇太平桥村,采访了李科洪和他的唢呐。
唢呐越做越好远销台湾
“我在朋友家里看到李科洪做的唢呐上有他的地名和名字,我就一路问过来的。”记者来到李科洪家的时候,正好遇上一位远道前来找李科洪买唢呐的顾客。“李科洪的唢呐做得非常棒,邵阳、邵东都做不来。从小就喜欢唢呐的我在朋友家看到试吹了一下后就爱不释手,在当地找了一些商店没找到,只好跑几百公里路找上门来购买。”从邵阳开车过来的黄先生告诉记者,当地做唢呐生意的店家说可以定货,但多年来对唢呐非常热爱的他心急不想等那么久,就亲自找上门来购买了,他打算一次多买几支,回去自己用和送给喜欢唢呐的亲朋好友。
黄先生心满意足地买了五支唢呐离开后,李科洪又开始继续他原本在加工的唢呐下面的喇叭筒部件。记者看到,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唢呐,其间还散落着许多铜片和檀木。另外还有两台打孔机器,这半机械化的家庭作坊就是李科洪制作唢呐的地方。李科洪告诉记者,房间桌子上摆列整齐的一排光泽的唢呐,包括锥形管、铜制喇叭筒都是由他亲自手工制造的。他每天都要在这间房子里呆上八九个小时,累了就停下来,点上一支自制的旱烟吸上两口。“制作唢呐,最重要的就是音色,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唢呐,其音色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制作一支唢呐需要校对几十次音色,音色的好坏跟管身上的8个孔有关,要不断地边做边试。”李科洪一边手上不停他的动作,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66岁的李科洪从小就对器乐非常爱好,9岁学吹唢呐,从此对唢呐的热忱一发不可收拾。在不知道吹坏了第几支唢呐后,35岁那年,他萌生了自己制作唢呐的念头。没有师傅教,他就拿自己吹过的唢呐做样本研究,不断地揣摩、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支唢呐,虽然外观比较粗糙,音色也不是很理想,但李科洪仍旧非常兴奋。哨子是唢呐的喉咙,因为哨子小,制作的要求也极其微妙,全靠经验把握。李科洪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调试,终于,经他手制作出来的唢呐,外形越来越漂亮,音色越来越圆润、优美,强而不躁,弱而不虚。
而今,李科洪制作的唢呐闻名国内,远销台湾、贵州、韶关、江西等地,李科洪的唢呐也成为麻山锣鼓唯一指定的乐器。“杨奇的鼓李科洪的唢呐”,在麻山,那是连小孩子都知道这句话的。
儿子辞工继承父业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科洪制作的唢呐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宝贝。到现在,李科洪制作的唢呐更是抢手货,很多人慕名前来订购。他的唢呐价格从180元至880元不等。“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唢呐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除了音色外,对外形的美观、材质的好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李科洪说,从去年以来,他逐步转向精品唢呐的制作,高级黑檀木、白铜这样的材料制作出来的唢呐,音色好,外观也特别漂亮,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厚重、不凡的感觉。
在父亲的感染、熏陶下,李科洪的儿子李月强也迷上了唢呐制作,见父亲没日没夜制作唢呐还是供不应求,李月强就辞掉了镇兽医站的工作,专心随父亲一起做唢呐。“父亲的唢呐做出名了,做儿子的不继承,等到父亲老了,手艺就要失传了,于是我就把工作辞了,回来帮他做唢呐,我想把它做大做强,做到更大的影响。”李月强憨厚地对记者说。
这些年,父子两人联手一年下来能制作一千支左右的唢呐,按平均单价300元左右算,除掉制作的各项成本,李科洪父子两人年收入是很可观的。可是李科洪的唢呐还是供不应求,经销商前来定购的,都要等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提到货。
记者问李科洪有没有想过多招一些学徒,把唢呐生产的量提上去。“好的学徒不易找,不仅要能吃苦,还得具备一定的乐器知识,这样的人在农村实在是太少了。“李科洪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
孙子9岁能吹唢呐名曲
李科洪告诉记者,孙子李茂东不太喜欢读书,成绩也不是很好,但从小就对唢呐感兴趣。襁褓中的时候,听到爷爷吹唢呐的声音就马上不哭不闹;3岁,就喜欢趴在一边看爷爷做唢呐;6岁,开始跟着爷爷学吹唢呐;9岁,能吹奏出《打靶归来》这样的唢呐名曲;如今,能熟练吹奏几十首唢呐曲子,每天都要拿起唢呐和爷爷、父亲一起吹上几曲;课余时间,更是喜欢给爷爷、父亲打下手。“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唢呐,我是听着爷爷的唢呐声和看着爷爷制作唢呐长大的。老师和很多人也都告诉我,爷爷的唢呐制作技术,是一项非常难得的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爷爷的孙子,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并让它发扬光大。”李茂东今年14岁,他很想现在就不上学了回来和爷爷学做唢呐。但爷爷说他现在力气还不够,要他在学校再呆一年,把初中毕业证拿到,再回来专心学艺。
而在李科洪的眼里,孙子李茂东就是他们家族手艺最适合的传人。吹唢呐方面,他计划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送李茂东到艺术学院深造一下。“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希望孙子在把唢呐制作艺术学好的基础上,也成为一名不错的吹唢呐手。”李科洪说,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吹唢呐艺术,唢呐制作技艺才会越来越精湛,吹和制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李科洪也希望,他的唢呐制作艺术,能在他的家乡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吹唢呐不但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还能扩大人的肺活量,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做唢呐之余,李科洪经常和“麻山乐迷”切磋乐艺。三五个人围坐一团,沐浴着靳江河畔暖暖的江风,《接姐》、《放风筝》、《荷花出水》,一曲曲嘹亮、动人的乐曲声悠悠传出,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夕阳西下,夏日的余辉洒在靳江河畔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那样的温馨、宁静和美好。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李科洪和他的儿子、孙子一起,吹奏了一曲明快、欢乐的《打靶归来》。听着那圆润柔和、悠扬动听的声声唢呐,记者仿佛看到,不久的一天,李科洪的唢呐在他儿子和孙子的手上越做越大,越销越远,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3/07/17/567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