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司鼓寨和白石寨
2013-08-07 10:40:07 字号:

  白石寨与司鼓寨都毗邻望百峰,同立于宁乡楚江中游地域,海拨均520多米。白石寨属枫木桥乡双井村,与老粮仓镇双田村连界;司鼓寨在枫木桥杏村村,两个山峰遥遥相对,空中直线距离不足四华里。两山均不叫峰而叫寨,是因为在这里都有强人围栅筑寨,但如今均只剩下的寨舍基脚。司鼓寨的寨基几倍于白石寨基。也正因为历代为强人集居,他们时而会下山打劫,杏村等处的强悍家族当然会与之抗衡,也自然各有胜负。至今杏村一带的青壮仍然尚武好斗,鲁莽冲天该与上述有关。

  如果要问司鼓寨的命名缘由,当然是与这里的强人集居、常有军事行动有关,古代作战信号是击鼓即进,鸣金则退,强人们每当进攻敌阵时都会在这寨里击鼓助威的,司鼓不就是击鼓吗?

  世事变迁。1959年,杏村村公共食堂的五个农民,在司鼓寨大土乇里砍柴时,有个叫喻先桂的人一刀砍去,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之后,他们居然挖出了造型相同大小厚薄不一的五个像吊钟一样的铜家伙,大的140市斤,小的也有80多斤。对于这些没有文物知识的农民来说,只知道这批东西,非金即铜,他们便偷偷抬去供销社作废铜出售。这下可闯了大祸,他们非但没有得到一分钱,还落得个偷挖私卖国宝的罪名。他们所得到的“奖赏”当然是一顿棍棒的皮肉之苦和一宿画地为牢的大队监仓。幸好这些人出身贫下中农,方才法外开恩,未再加追究了。文物几经周折,收到了湖南省博物馆。直到1964年湖南日报才就此物作了报道,且给文物定质、定名、定级。它们是国二级文物商代青铜祭祀乐器中的象纹大铙,报上只提到了出土地点和时间,对它的出土过程只字未提。又到1990年距此只3里远的颜家塘叫罗五的农民一次挖到10件大小铜铙,更引发了寻宝者的疯狂,相继不知有多少批次人员来司鼓寨挖宝,空手而归者多,但也有几个人私下挖到了铜盒、铜钟的小件而藏匿未上交国库。再到1993年5月又是在距象纹大铙出土约4米处,挖到了两件商代青铜编钟,大的210斤,小的180斤。

  这些商代宫廷文物在此陆续神奇般现世(没有一次是墓葬品),所留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思考。于是有人认为,这些宝物是绿林中人偷抢南运而埋藏于此,因为司鼓寨毕竟是他们的营盘。

  说司鼓寨的设寨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至晚清。因为上世纪70年代大土乇里居住的叫唐玉清的人还在这山溪里一次捡到过七块银元,而银元的铸造是清代才有的事,所以应该是清代聚哨于此的强人的遗物。到2007年这里的村民修路时在向天园(历代寨主的饮食起居地)遗址下面还挖出了一块几吨重的凿有多个圆孔的栓马石。这一切的一切,说明司鼓寨是绿林豪杰的指挥中心,这地名确实浓缩了这未上史书的真实历史!

  白石寨山顶全为花岗岩石头,远观颜色灰白,是白石寨命名的缘由。这些石头大者数十吨,小者千斤。无规则地或坐或耸立或半悬或重叠,石头与石头之间留下了多条巨缝,便成了大小不均,深浅形状各异,只狐兔蛇獐可入而人却不能进的多个石洞。石丛旁有一小庙,现存的寨舍房基只有几间民屋大小,神话便出在这些石洞中。

  多少年来,一到朗月当空的夜晚,当地群众便会看到石丛旁有一个漂亮的雌狐,用两只前爪,捧着一个骷髅,对着空中明月在虔诚礼拜。那凄厉的叫声与朦胧的身影,给当地妇女小孩带来了神奇与恐惧;给当地青壮男人,带来的却是遐想与彷徨。因为当地老人代代相传,白狐狸捧骷髅拜月,是为了向嫦娥讨得人身。说不历千年拜月,白狐是不能拥有漂亮女人的躯体与面容的。人们看到的月下礼拜,便是她的修炼过程。当然,白狐也会早晚下山捉去当地人的鸡鸭充饥的。山下的壮年男子持着猎枪带着猎狗守候在自己的园地上,有时还真的能碰上白狐下山,当然也就有多个男人相同的经历。他们明明看到白狐从自己身边蹒跚走过,根本无一人响枪。在当地狩猎术语中这叫做“上点”,即猎物窜到了猎人的射击范围内。往往他们正要举枪而白狐向他们投来了那友善与多情的眼光,加上银缎般的皮毛与窈窕的身影,谁都不忍下手。更有甚者,白狐有时会一下化成个白裙飘动、秀发披肩的女人,却瞬息蒸发不见。老人说这是她神功未全,不可长时间以人的形态出现而已。虽只一瞬也能让猎人痴迷,结果是猎枪落地,猎狗也悄悄回屋了。但如今白狐的住处,即白石寨的多处石洞,从未有人动过,洞景依然,传说依旧。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英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