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众志成城抗旱魔
2013-08-12 11:31:14 字号:

已经打好的水井里的水被抽往田间。

  偕乐桥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用水大镇!

  这里,内部水源极为有限、农业生产用水大部分靠外引。

  骄阳似火,大地喊渴!

  面对高温干旱的“烤”验,水从何来?从地下打井来,从江中引来,从干部群众的汗水和智慧中来……田埂下,一台台抽水机开足马力犹如卧龙吐水;山冲间,一名名党员干部正轮流值班合理管水;山塘边,看水员严把放水口按需放水……走在偕乐桥镇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当地干部群众抗旱救灾的忙碌身影,当地人民与旱魔展开了一场顽强较量。

  “掘地三尺”辟水源 小水井有大作用

  “提上来,注意安全!”8月9日上午10时许,在偕乐桥镇金龙村大皮桥组的田间,三根大木头架在那里,旁边围着许多头戴草帽的村民,中央一位村民用绳子将一个小桶从地底下缓缓提上来,里头全是泥沙,原来,村民们正在打井。大家轮流下井将泥沙装好提上来,其余的村民挑沙的挑沙,架材料的架材料,正是一派忙碌的打井景象。“前几天在那边挖了一口井,但是因为那里不行,所以我们就转到这里来。”一位村民指着不远处的一口废井告诉记者,“就盼着能早点打出水来,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

  走过三丘田,记者看到了另外一口井,粗大的绳索吊住了一个抽水泵,水管正从这里将水输送到急需用水的农田。村民李建平告诉记者,这口井是他和其他6位村民在半个月前打好的,井有7米深,如果可能的话,还将继续加深。别看这仅仅7米深的小井,李建平告诉记者,它可供70多亩田的灌溉用水。“我们家六亩多田全靠这个,过一遍水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让禾苗干死。”李建平说。

  金龙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明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打井20多口,“有些井可以灌溉几十亩,少的也能灌溉几亩田,反正大家能利用的都利用了。”周忠明说。

  千方百计找水源,在福建、竹田村,记者也看到挖机正在轰隆隆作业。据介绍,福建村打沉井一处,竹田村打沉井两处,每处均投入四万多元,每处可灌溉200多亩农田。据偕乐桥镇农办主任李文兵介绍,自抗旱工作开展以来,偕乐桥镇广泛动员农户打机井抽提地下井水,利用家用水井和新打沉井新辟水源,盘活井水和堰塘存水,并不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寻找水源、检修抽水设备、打井等,井水灌溉达100多处,实现保苗2000亩。

  联组包户责任制 干部群众齐保水

  “全镇能派来的干部都派来了,这附近的蚊子都被我们喂肥了。”李文兵说,“每晚两个干部守住一个放水口,虽然很辛苦,但想到能够帮助群众节约水源,减少浪费,大家都觉得值了。”

  从镇村干部从村民小组组长,自抗旱的战役打响以来,抗旱的一线就有他们奋战的身影。“我们结合群众工作,明确‘党政领导包村、联村干部包组、机关干部包户’的分级负责制,要求所有镇村干部深入抗旱一线积极指导和开展抗旱工作,因时、因地、分田块落实抗旱措施。”偕乐桥镇党委书记陈计伟说。

  干部们都来了,群众的心里也踏实了,旱情发生后,广大的农民朋友也主动的投入到生产自救中。“每户村民轮流看水守水,每天两个班,24小时看水守水。”周忠明介绍,值班人的职责还包括看好抽水泵和田间的水管。为什么村民们没有坐等靠而这样自觉的积极抗旱呢?周忠明说,这和镇村干部平时做群众工作不无关系,“群众基础很好,镇上村上有什么事情会和群众沟通,大家也都能理解。”正因为这样,在金龙村金塘咀组,有60多户农民群众,良田200多亩,为了抗旱,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筹资购买了潜水泵、水管,从乌江里抽水送到组里的池塘里,再通过二级传送让水流到每一丘良田里,确保晚稻成功插下。“整个组上我们是300多人(60多户),每户调了200—300块钱,共一万多块钱。”组长黄海林向记者介绍,筹钱购买设备是组员们都自愿的。

  而作为国家农调点的汾华村,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通过深挖淘井,并实行一把锄头管水,全力确保这里农作物不受旱情影响。在汾华村,记者看到,两名村民正在安装潜水泵,准备将池塘的水抽到田里确保良田灌溉。大家本着“滴水必争、能浇一分是一分、能灌一亩是一亩”的原则,集天上水,抽地下水,聚地表水,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

  同时,镇村也积极帮助群众开展抗旱工作,针对乌江水源,偕乐桥镇启动抗旱设备37套,其中新增设备11套,实现乌江沿线6000多亩水田成功保苗。同时,该镇除龙河等3条小河断流外,全镇其他大小30多条小河开启大小潜泵达500多台,保苗4000多亩。

  动手动腿齐帮忙 旱田里有正能量

  8月6日晚,夜未眠。这是洞庭水库的水输往偕乐桥的日子,作为金龙村白泥塘组的组长,黄谷兵早早的就准备好了,他扛起锄头,带上蛇皮袋,来到闸口守水。这一守,就三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其实,他自己家没有种田,在灰汤还开了个小店,但因为心里惦念着组上村民的那些田,他生意也没做了,直到洞庭水库放水结束他才回去。“这个时候,水对于大家来说,比金子还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保住我们的水。“黄谷兵说。

  “周主任,我们这里高压电出了问题,两个抽水泵烧坏了,你赶紧帮我们想想办法。”周典范是金龙村的联村干部,自旱情发生以来,他就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干旱的时节抽水泵坏了不是小事,情急之时,村民首先想到的是联村干部周典范。接到电话后,周典范马上就开车拖着抽水泵到处找修理店,但到处干旱的情况使得修理店生意特别的红火,要修最快也要过两天。周典范没有放弃,“两天时间对于村民们的旱田来说非常重要。”周典范只好顶着烈日,一家家寻觅,一个下午过去了,他终于找到一家修理店有时间马上修好,“我拿回去的时候,大家都好高兴的。”周典范说,像这样的事情,会碰到很多,“这都是我分内的事情,能够帮群众解决就尽量解决。”

  采访间,又有群众来找周典范,希望他帮忙在县城里买水管的接头,“大水管塑料接头接不住,只有县城才有卖,您上次带的现在都用上了,我们还需要一些。”村民喻勇强说,“周主任可帮了我们不少忙,帮我们跑腿,帮我们守水,比我们还辛苦啊。”

  在旱情肆虐时,许许多多像黄谷兵、周典范这样的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旱一线,他们与群众一起,在田间地头,在水库沟渠,带上战胜干旱的希望,传播着正能量。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彭倚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