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南楚灵山回龙山
2013-08-21 09:53:15 字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回龙山是我县双凫铺镇境内的一座佛教名山,山虽不高,但在湖南中部县市却小有名气。其山曲折如龙,气势磅礴,首耸竹田,腰盘粟溪,尾连大石窟,脉自乌牛山(又名五牛山)逆转,名曰“回龙望祖”,即称回龙山,素以“南楚灵山”著称于世。

  近日,笔者冒着烈日高温瞻仰了这座湘中名山的胜景。

  站在山脚下望回龙山,虽不见陡峭险峻,但见平地立大山,别有一番风味。回龙山脚,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回龙山脉如青龙奔腾在原野,群峰耸翠,突折迂回,逶迤西向。

  沿整齐的石阶拾级而上,石梯斑驳沧桑,让人不由想起茶马古道,部分游客打马上山,大概意在体验这里的犹存古韵。登完818级阶梯,抵达白云寺山门,门楼上“南楚灵山”四字遒劲有力,笔舞龙蛇。越过山门,沿一条弯曲的小道蛇行,隐约可见寺庙一角,寺顶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琉璃瓦金碧辉煌,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林花木深”的意境。往前走十数步,便可见到大雄宝殿了。殿前与一般佛寺不同,左右并非钟楼、鼓楼,而是并排的两樽烛台和两个香火炉。烛台上红烛林立,火光闪烁。

  一位在回龙山土生土长,在寺庙以算命为生的75岁的谢老先生告诉记者,回龙山以仙岩瀑布、鱼山夜月、枫林吐雾、菱塘晚风、石磴穿云、云关锁翠、远岫横琴、蟾谷嘘虹等“回龙八景”著称,白云常驻,景色秀美,令人赞叹;山上白云寺,历史悠久、香客如云,令人神往。正如晚清进士赵焕形容“地净尘嚣,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菩萨之灵验、青龙之灵气、相士之灵算”让回龙山这座佛教名山充满了无比之灵气。

  “菩萨之灵验”,指回龙山秉承五岳名山之一——南岳衡山之灵气,辈辈相传。每年多数香客都有前往南岳进香,回龙还烛的习俗。回龙山上白云寺,始建于唐宣宗年间(公元858年),千年历史,为全国百大名寺,曾有大小房屋370余间。主殿大雄宝殿高脊飞檐、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殿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立于如来佛祖坐像两旁,神态安然;殿宇两旁十八罗汉普磁法界,清净庄严;大殿诸天殿正中观世音菩萨头戴天冠,手执仙草,面容慈祥,能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二十四位诸天菩萨分列两旁,仪表端庄、形态各异、驱邪辅正、灭祸消灾极其显灵。每逢进香还烛旺季,湘潭、益阳、娄底、岳阳、江浙等地的香客几乎络绎不绝。据说,在回龙山菩萨面前抽签最灵,而且抽婚姻签必中婚姻之签,事业签必中事业签,不会混淆,因此白云寺之灵气让其在古代就成为了“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香火圣地。

  “青龙之灵气”,指回龙山山形如龙,首耸竹田,腰盘粟溪。《易经》中乾卦《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意思是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这里还流传着一种传说:相传此地曾是一大湖,碧波荡漾,满是青莲,名曰青莲湖。湖内居有一青龙,千年修炼,在此地横行霸道,常与陆上一修炼的黑色水牛相斗。它们斗得天昏地暗、暴雨连天,导致周围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一日一高僧途经此地,救万民于水火,取出怀中盂鉢施法向湖空抛去,只见金光万道,天崩地裂,青莲湖不见了,青龙和水牛霎时化成了两条山脉,一条山形如青龙回首,蜿蜒曲折,名为回龙山,一条山形如青牛俯卧,气势磅礴,名为乌牛山。高僧觉此地灵气很足,为了镇住这化身为山的青龙和乌牛,遂在回龙山下修建佛寺,名青莲寺,后移到山窝,改为白云寺。乾隆皇帝曾亲笔御赐“回龙望祖”,为此题扇“青莲带绕青莲寺,白云寺建白云窝”。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经过回龙山,并借宿联诗:“晚蔼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日落荒林暗,寒钟古寺生;深林归倦鸟,高阁倚佳人。”

  “相士之灵算”,指的是登回龙山途中,会遇到一些算命看相之士。算命先生在我国由来已久,能算命、卜卦、测字、解签等,以推算人之运程谋生;回龙山中的算命先生看测算特别准,许多上山求官、求财、求婚、求平安者在此算命看相,极为灵验。

  谢老先生还向笔者讲述了一个《玉龙化作回龙山》的传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这个不知名的山上,住着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奶奶,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生活十分困难,非常希望身边有一个亲人,陪伴她安度晚年。一天,她突然发现一个年青小伙子站在面前,便惊奇地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找我有什么事呀?”小伙子笑着答道:“奶奶,我叫玉龙,是来做你的亲人,陪你过日子的呀!”老奶奶听了,颤抖着嗓音说道:“我……我这不是做梦吧?”

  不是做梦!小伙子果真陪伴老奶奶住下来了。他作田种菜,砍柴担水,烧茶煮饭,喂鸡养鸭,什么活儿都干。从早晨到傍晚,从岁首到年终,他干完了活儿,就来到老奶奶的床前椅边,嘘寒问暖,谈天说地,常引得老奶奶开怀大笑,忘记了孤单,忘记了寂寞,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过了些时日,老奶奶发现玉龙愁眉苦脸,寡言少语,只是拼命地干活,并且人也一天天消瘦了,于是心疼地询问道:“玉龙呀,你既把奶奶当亲人,有什么难为的事就不该瞒着亲人呀!”说罢,老奶奶噙着满眼泪花望着玉龙,流露出满腔的慈祥和善良,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和期盼。面对此情此景,玉龙感动了,于是向奶奶说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

  原来这位玉龙是东海里的一条蛟龙所化,只因他没听龙王爷的旨意,在山南多降了一阵雨,被龙王爷驱逐出东海龙宫。无奈何,他来到凡间寻些事做,当看到老奶奶孤苦伶仃的处境后,顿生怜悯之情,便化成年青小伙陪伴老奶奶欢度晚年。谁知几天前,东边的鸟儿飞来相告,那里发生了旱灾,上下几万亩田地开裂,农夫的稻子只怕会颗粒无收。今天清早,西边的鸟儿又飞来相告,那里发了大水,周围几百里一片汪洋,村夫的房舍只怕会毁于一旦。他有心去救西边的涝,东边的旱,可又不忍心离开无人照料的奶奶。走也难,留也难,他思来想去,实在难以决定。

  老奶奶听完玉龙的诉说,马上说道:“玉龙呀,去吧!那里有多少人命关天的大事,比照料奶奶一个人重要得多啊!”

  玉龙去了!老奶奶又要独个儿提水、做饭了。在往后孤单寂寞的日子中她好想念玉龙呀!朝想念,晚想念,她想病了。好心的小鸟前来问她:“让我们帮你把玉龙找回来吧!”老奶奶说:“不能啊,救灾要紧,请告诉玉龙,不要惦记奶奶!”

  玉龙也思念着奶奶,每天向奶奶的家乡眺望几次,心中默默地说道:“奶奶,我不能回来陪你,是因为灾情紧急呀!平息西边的涝,东边的旱,那南边、北边又有了灾情啊!”

  三年后,灾情平息了。玉龙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家门前立了一座坟墓,墓碑上刻着奶奶的名字。他惊愕地跪在墓前哭喊着奶奶。这时,飞来的鸟儿告诉他:“奶奶是因想念你而得病的,我们想帮她把你找回来,她不肯,只说救灾要紧,让我们告诉你,不要惦记她!”

  玉龙哭得更伤心了,他发誓要为奶奶守一辈子墓。誓言一出,即化为一股青烟,青烟散出,人们发现这儿添了一座山,外边的层层山峦,紧紧地围绕着中间的一座峰,状如回龙。从此,人们便称之为回龙山。

  听完老先生感人肺腑的故事,怀着虔诚之心,笔者走进白云寺。“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这座与南岳衡山寺院媲美的白云寺,在此静候了一千多年。悠悠白云,在回龙山上空飘来飘去,承载着世人美好的心愿。白云落在山顶,化作满山青树翠竹;落在山脚,化作遍地的村庄田野;落在行人身上,化作优雅和谐的谈笑;落在行人心里,化作幸福甜美的歌声。这座被乾隆皇帝即兴题扇,被毛泽东游学夜宿,被左宗棠题词“南楚灵山”的回龙白云寺,钟声仍在飘荡,白云依旧旋游,那矗立于正殿门前的两棵千年银杏,仍在不倦地向游人诉说着它不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看着安静的殿堂和三三两两虔诚烧香的香客,笔者不由感慨,这里没有喧闹的游客,没有市场的陷阱;没有躁动的导游,没有上当的担心。有的只是一种原始,有的只是一份宁静。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清静的寺院,虔诚的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许下自己的心愿,托付给心中的神明,化作悠悠的白云,飘落到人们心中。

  笔者买下香烛,在神佛面前许下了自己的心愿。笔者并不信佛,但在那种环境,心中却犹生敬意。望着神佛垂目慈祥的面孔,心生顿悟,只为了表达我的一种心愿:今年宁乡遭遇了数年难见的特大干旱,已经连续46天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日最高气温甚至达到40.5摄氏度,宁乡40多万亩农田受灾。高温还在继续,灾情还在蔓延,笔者祈祷,那传说中的玉龙啊,你可否再次化身为龙,降下一场大雨,以解宁乡这片土地上那几十万亩农田的干涸!

  祈祷完后,笔者返回经过山门,回首再见门楼上的对联:“灵山开觉路,南楚点迷津”,此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来弘扬佛法,游客到此必经心灵涤荡,或许很多人生哲理,种种答案,就在这人人可得的参禅悟道中。想到如今回龙山正沐浴在科学发展和旅游大发展的春风中,景区2008年就被国家批准为“AAA”级旅游景区,记者相信,回龙山的灵气必定将越来越被发扬光大,为更多地方的人们所知、所解。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