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爱心路上的不倒翁
2013-10-15 19:44:41 字号:
 每天早饭晚饭后,玉潭镇东沩社区的居民总能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身影,穿梭在小区里、街道旁俯身捡拾垃圾。他就是原县大米厂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邓宁老人。5年来,邓大爷坚持义务在县城一环路、东沩路、花明路旁捡垃圾,风雨无阻。长期以来,除了义务捡垃圾外,邓大爷还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着浓浓爱心,其感人事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5年义务捡拾街头垃圾100多吨

  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县城一环路找到了正在捡垃圾的邓大爷。他一手推着一个便携式垃圾桶,一手拿着一把1米多长不锈钢夹钳,见到路面上绿化带上有垃圾,就赶紧上前捡拾。邓宁的老伴告诉记者,从2008年上半年起,上街捡拾垃圾,是邓宁的必修课。5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要从事这种义务活动,风雨无阻。他以路上垃圾和绿化带内的白色垃圾为主,一天下来他能捡拾100公斤左右的垃圾,5年捡拾街头垃圾总量超过100吨。“这已经是第4箱垃圾了,1个多小时转下来,身体得到了锻炼,环境也变整洁了。”邓大爷边说,边把绿化带里的白色垃圾捡到随身携带的垃圾桶里。邓大爷捡垃圾的设备很快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原来为了高效地做好捡拾街头垃圾这一义务活动,邓大爷想了许多办法。利用曾在维修岗位上工作10多年所掌握的技术,他自己设计了多种特别适用的工具。一是花了半天时间特制一把1米多长不锈钢夹钳,夹垃圾时既轻便又不用弯腰;二是花了半个月时间,利用废旧材料拼装出一台能收折的五轮车,用来装垃圾,十分方便,还经常吸引过往市民围观;三是制作了一个便携式垃圾桶,折起来就像一本书,用一个折叠式拖车拉着,零星的建筑垃圾也能捡,很方便,离家距离远了还可带着坐公交车回来;四是做了一把大小适当、使用时不用手撑的雨伞,方便雨天上街捡拾垃圾。

  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也没阻止老人上街义务捡拾垃圾的步伐。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7时多出门,捡到11时多回来。他说,等天气凉快下来后,他还会整天上街捡垃圾。老人的子女见父亲这么辛苦,总是劝他歇一歇,而邓大爷却说:“捡垃圾就当是锻炼身体,5年坚持下来,腰不酸,腿也不痛,身体比以前更硬朗。”的确,邓宁老人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

  时间一长,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有个义务捡垃圾的老人,除了感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老人的身体。对此,老人的回答始终是“看到路上绿化带里有垃圾,不捡他就会浑身不自在。”谢萍是负责一环路环境卫生的环卫工人,她说:“我在这工作起,就看到邓大爷天天推着他的垃圾桶出来捡垃圾,也不怕别人议论他,真是个有爱心的人呢!我们都要向他学习。”采访中,记者还碰到了邓大爷的几位邻居。她们说,老人经常在一环路附近转悠,见有垃圾就捡,小区里的环境的确好了很多。见老人这样身体力行,很多年轻人也学着捡拾垃圾,或将本想随手丢弃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看着点点滴滴的改变,邓大爷由衷地感到欣慰。“以前路旁每天随手丢弃的垃圾特别多,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我捡垃圾不是想让大家跟我一起捡,而是希望以后随便丢垃圾的人越来越少,都爱护身边的环境,宁乡就会越来越美。”邓大爷笑着说。

  5年向慈善机构捐款60多笔

  从2008年2月开始,邓宁就不间断地向慈善机构捐献爱心。5年多来,他每个月领到退休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慈善机构献一份爱心,每笔少则100元,多则400元。至今已捐款60多笔,总金额达1万多元。

  其实,老人的收入并不高,自己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却时刻想着困难群众,常常奉献爱心。到去年,其每月的退休金才1400多元。今年上半年,退休金加到每月1800多元后,他把捐款标准也提高了,最低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00元增至200元。

  2011年上半年,老人不慎摔断左腿骨,治疗了三个多月才痊愈。期间,他也拄着两根拐杖,定期上县慈善会捐献自己的爱心。

  老人的一颗爱心,默默献给受助对象,同时也影响和带动着家人。5位家人不但十分支持他的爱心行动,还积极参与捐款等爱心活动,连8岁的孙女也是一样。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是第二个到县红十字会捐款的个人,与家人一起向灾区捐款1400多元。

来源: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