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桥镇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中药材长势喜人。
青山桥镇的药农们正在地里忙着种植药材。
青山药材成了“摇钱树”
近年来,青山桥镇依托山区地理自然气候优势,着力打造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日前,记者在青山桥镇田坪村看到,一行行、一垄垄整齐划一的山间梯田,错落有致,十分壮观。村民陈大爷正忙着整理梯田,疏通沟渠。他告诉我们,这几年共种植了10多亩中药材,每年都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收入。“以前主要就种稻谷、红薯,没多少收入。现在搞中药材种植,收入当然大些了,我加入了中药材合作社,一年光种药材都要赚几万,比往年要翻几番。”
青山桥中药材产业园里,来自邵东的湖南云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伟华望着漫山遍野的中药材,眼里满是憧憬和希望。当初选址这里,他经过了再三的权衡。“我们打算在这里三年种植5000亩,今年开发1000亩。这里土质比较松疏,全是沙性土壤,正适合中药材种植。这里种出的玉竹,品质比别的地方都要好,所以最终我选择在宁乡,原来打算在贵州我都没去了。”
目前,青山桥镇已有14个村种植药材,面积近1万亩,主要种植玉竹、白术、射干等,农户种植达7000户以上,并成立了白洋、康源、竹峰、友园等4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
青山桥镇镇长童治国告诉我们,该镇鼓励连片的中药材种植,并将建好2个4000亩、4个2000亩、8个1000亩的中药材示范基地,联合高效专业组织,发动种植能手,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水平,推动精深加工,加速药材品牌创建,实现种、产、销一条龙。
林木药材巧套种
在苗木地里套种中药材,利用林荫优势和林下的土地资源,长沙林盛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县种植了8000亩中药材。谈及该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负责人陶文英信心满满:“中医中药在全世界都被认可的,因为西药是治病的,中药是调理人,使人不生病,所以比西药更高一种境界,我是这样认为的。”
近日,记者来到林盛公司的中药材基地看到,成片的苗木一片葱茏,林荫地里,一排排中药材长势喜人。
陶文英指着地里的黄栀向我们介绍,“黄栀的价格日益增高了”。从苏丹红事件以来,食品的染色就不用化学染料了,选用这种纯植物的,比如蛋糕染成黄色、红色就用这种果子,它还出口韩国。“通过今年的干旱,我们发现黄栀子的抗旱能力和抗病能力特别的强,而且它的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西部山顶就可以种植。它还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药用主要是清热、解毒。”
林盛公司在老粮仓、沙田等乡镇种植中药材达8000亩,种植品种以玉竹、射干、玄参为主,每年可以获得几百万元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10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目前,该公司已购进了一批加工设备,计划对中药材进行粗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公司已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今后将着重科研开发,依托品牌优势走深加工发展道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我们想把基地做起来,把加工线做起来,带动农民致富。”陶文英介绍说,不仅仅是种植中药材,而且要让其成为一种中药材的系统行业,比如金银花加工出来后,就变成几百元一公斤,它的附加值就能提高上十倍。
全县中药材种植达3万多亩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品种30多个,年产值2亿元;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青山桥、龙田、沙田、黄材、流沙河、喻家坳等中西部地区。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文军介绍说:“中药材具有食药同源的价值,像怀药、天麻、玉竹都是药食同源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开发,它的市场前景是很好的”。
据介绍,我县西部山区有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良好优势。一是多样的土地,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种植;二是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培育高产优质的中药材,形成特色产品,容易造成市场效应;三是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同时,中药材产业也符合我县的产业布局和规划要求,西部山区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而中药材产业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疗养之功效,备受游客青睐。同时,中药材产业属于绿色环保型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谢文军表示,中药材产业的开发,不仅可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同时,还是一个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
不能盲目跟风种植
中药材种植前景可观,但大面积种植需要小心谨慎,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科学规划,不要盲目跟风。
在采访中,谢文军透露,目前中药材种植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困难,一是市场存在一个价格的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导向;二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体系来支撑这个产业的发展。
合作社和农户市场信息相对匮乏,仅根据自身掌握的有限信息来选择种植品种和面积,缺乏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及品种搭配意识。同时,在技术上,很多农户种植药材仅凭借“老经验”和“土方法”,了解和掌握的实用技术有限,总体种植水平原始、粗放,与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销售环节薄弱,缺乏后续加工,抗风险能力弱。销售主要依托邵东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没有掌握销售主动权,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目前,县内只有两家中药材加工企业,仅为初加工,难以有效对接终端销售市场。
谢文军建议,要充分发挥我县优势,引进大学、制药厂,把宁乡打造成湘宁生物中药之都。其次,要加大中草药材的种植面积,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第三,建议在金洲新区或金玉工业园成立一个生物中药产业园,引进60家以上的企业,形成包含学院、制药厂、加工厂等集科研、教学、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壮大园区建设,推动宁乡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李宏伟 熊胜兰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3/12/05/566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