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笔墨写春秋
2013-12-31 10:58:48 字号:

黄榜溟展开他的120米长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记者 彭倚 杨柏松)一个有着深厚理论功底的书法家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一个书法创作经验丰富的艺术理论研究者更具有说服力,书法家、理论研究者,这二者在黄榜溟的身上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学和艺,在他这里,如舟之双楫、鸟之双翼,贯通无碍。12月25日,这位学艺双馨的艺术家回到家乡宁乡,简短的采访却让记者深深感受了一位书法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一名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幼承家学 痴迷书法 要将国粹发扬光大

  黄榜溟从五岁开始便学习书法,据他介绍,这与家庭的熏陶有莫大的关系。“我的爷爷和父亲书法都很好。”黄榜溟说,家学渊源让他从小对书法就有了一份热爱,学习书法成为了他课余最爱做的事情。

  至年纪渐长,黄榜溟了解到书法是一门国粹艺术,“我就觉得,这么一门国粹,我一定要把它学好,将它发扬光大。”抱着这种对国粹艺术的敬重与热爱,黄榜溟对书法的研习就更加勤奋了。而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让黄榜溟对书法日益痴迷。

  在北大求学期间,黄榜溟虽然学的是哲学专业,但他担任了北京大学书法社社长,随后,他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及博士,为进一步研究书法艺术而深造。

  “文艺是人类精神的典范形态,也是民族文化灵动生命之源泉,本质上体现为永无止境的真诚探索。”黄榜溟对于书法的探索就是这样的一种无止境的真诚。如今的他,虽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首席艺术家兼多家学院、书画院教授,但他依然坚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努力创作。“艺术必须依托艺术家的勤奋、热情、智慧和意志,并不断向自然和人心的深广领域无限开掘,方能真正探求其深情大义。”黄榜溟说,工作之余,他总是默默创作,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发展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不断创新。他从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又从书法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学术和艺术,在他这里渗透、结合。他说,传统的巨大生命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维持。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吸收中,黄榜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创作实践,或许,这也是他的作品大放异彩的一个原因。

  2007年,黄榜溟的书法长卷《奥林匹克精神颂》被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受到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亲切接见;2008年,他获得最具收藏升值潜力书法名家称号;2009年,他的作品入选《新中国书画六十年1949—2009》,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黄榜溟教授书法、水墨画作品展”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A展厅举行,2010年他被评为中国艺术年度人物;2011年,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他的100米书画长卷由清华大学珍藏。黄榜溟还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国际大型书画展览。他正在自己艺术实践与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着自己最初的那句“要将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120米书法长卷写恢弘

  20多斤重的书法长卷《毛泽东诗词》,长达120米,这是黄榜溟的新作,其中书写了20多首毛泽东的诗词,是黄榜溟耗时一年才完成的作品。

  展开这幅“长篇巨制”的一小部分,一股恢弘气势便流露出来,激越奔放的感觉油然而生。“毛主席的诗词都是很豪放的,每次我都会从多方面思考,去感悟,去琢磨,这样才能写得豪放。”黄榜溟告诉记者,写这幅作品时每次都需要音乐,尤其是交响乐,在交响乐的磅礴气势中激发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更好的体悟毛主席诗词的澎湃激情。”黄榜溟说,没有灵感的时候,或者自己情绪不饱满的时候,他都会搁笔不作,尤其是郁闷的时候坚决不写。

  一年来,黄榜溟近20%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作品上,他的毛笔已经写得变形,墨水用了整整10瓶,就连装裱这幅作品,也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但黄榜溟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书法本来就是我的最爱,而毛主席也是我敬仰的人。”所以,黄榜溟说他写起来总是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忱。而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经过自己30多年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在这幅作品中,他的风格已更加趋于沉稳、严谨,同时又不失洒脱,飘逸。

  作为一名宁乡人,黄榜溟对家乡也怀着深厚的感情,“刘少奇主席120周年的时候,我还会写120米长卷,将少奇主席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下来。”黄榜溟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彭倚 杨柏松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