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罗家塘组后山突发的山林大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记者 李宏伟 彭倚)编者按:近段时间,由于干旱少雨,森林火险等级高,加之春节临近,燃放烟花爆竹上坟等行为,引发了多处森林火灾。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各项森林防火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加强火源管理,确保春节前后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让全县人民过一个平安祥和的节日。
【导读】
“1月20日下午4时,一场山林大火燃烧2个多小时后,终于被完全扑灭。”
当天下午,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罗家塘组村民在为亲人烧冥屋时,未燃尽的余灰引燃干枯的杂草,引发山林火灾。
火灾发生后,该镇近400多名干部群众一起上山参与灭火,余火于当天下午6时30分彻底扑灭。目前,肇事者已被刑事拘留。初步估计,过火面积达90多亩,无人员伤亡。
干群齐心协力成功扑灭山火
“我们这里着火了,请求派人立即增援!”1月20日下午4时许,石家湾社区罗家塘组后山突发山火,借着风势,大火迅速向另外一个山头蔓延,危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该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喻石强接到群众的紧急求助电话后,立即组织专业救火队员迅速赶赴山林火灾现场。同时,在第一时间将火灾情况通知给当地的政府和派出所。
火情就是命令。接到火灾报告的大屯营镇党委书记陈志武立即带领所有机关干职工赶到了火灾第一现场。因为天气干燥,起火地点是一片荒废的茶园,山上都种植着易燃的松树、杉树等树木,特别是满山的灌木及茅草更起到了助燃作用,加上一阵阵的山风,大火四处乱窜,发展迅猛,7米多高的杉树顷刻间烧成一根黑色的光杆。眼见火势越来越大,山火随时可能威胁到周边的数十户人家。“即使是距离火海五六十米,也能感受到大火的温度。”喻石强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最高的火焰应该达到了8、9米高。”
随后,石家湾社区、靳兴村的群众,集镇上正在做生意的商户们,也纷纷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赶到了救火现场,数百人一起参与灭火。由于山上没水,扑火队员只能借助铁锹、拖把、水箱、柴刀等工具灭火。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大家挥刀舞锄,穿梭在林木丛生、荆棘遍布的山林里,这场鏖战火魔的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从600米外的水塘往山上挑水扑火、用柴刀砍出防火隔离带、拿树枝奋力扑火……由镇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组成的扑火队伍,克服专业扑火工具缺乏以及山区风向复杂等因素,运用周边包围、上下合击、分片扑救的战术,与大火展开搏斗。
这是一场紧急扑救与山火蔓延的赛跑,也是一场干群合力扑火的拉锯战。在各个扑火点,火借风势燃烧凶猛,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不断。
6时30分左右,经过众人数小时奋力扑救,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场救火,无限干群情
“非常感谢政府帮忙打火……”火灾第二天,大屯营镇负责扑救山火的干职工都收到了这样一条感谢短信,这条短信来自于石家湾社区梅子湾组的村民杨章云。
因为当时,随着火势蔓延,危险已经逼近住在山边的杨章云老母亲家。得知情况后,干部们立即催促杨章云把老母亲安置到比较安全的邻居家,杨章云告诉记者:“当时火势太大了。我的腿都吓软了,基本上是连滚带爬跑回去的。”同时,救火的干部群众们还在奋力扑救,试图把该地段的火势堵住以防蔓延。大家都冲锋在灭火第一线,即使是头发、眉毛、衣鞋遭大火灼伤也顾不上了。
“那火烧得噼噼啪啪直响,火苗随风肆虐地往外涌。”杨章云说,“我当时都绝望了,房子肯定会烧没了。”于是,他首先把老母亲安置到了安全点,再赶回去灭火。终于,在大家的奋力扑救下,火势在2米开外得到了有效控制。“要不是大家的帮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回忆起当时的火灾场面,大屯营镇的干部们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我还在想,如果实在不行就让群众撤退,不能伤及生命,但群众都说不行。”陈志武说,当时火势随时都可能扑到身上,但前来救火的群众和干部们没有一个人说要撤退。“这真的是让我感动不已。也正是大家这么齐心,我们才战胜了火魔,没有产生重大的损失。”陈志武不禁向记者感慨,这场救火行动,让他深深懂得了只有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为民做事、关心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天干物燥,防火须放在心头
据统计,此次火灾过火面积达90多亩,无人员伤亡,共造成20余亩国外松和20余亩杉树烧毁。目前,肇事者已被刑事拘留。
“由于山上植被较为茂密,加上最近没有降雨,气候干燥,很容易引发山火,所以我们都很重视防火宣传工作。”陈志武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干部组成了一支专业灭火队,添置了灭火设备;出动宣传车,向各村各户发放了大量的防火宣传资料;林业站加强巡查和源头管理;召开了专门的部署会议,并要求各村出动一名村干部带队进行巡查。
“一些村民的防火意识还不强,这是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正月上坟高峰期即将到来,记者也希望群众在山区、林区上坟时,多采用安全、环保的方式进行祭拜,避免火灾再次发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李宏伟 彭倚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4/01/28/566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