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关于如何才能写好文章,人民日报前副总编、当代文章大家梁衡先生曾撰文曰:为文第一要激动!他认为:“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文章之有无激动大不一样。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无激动,作者必抄袭,必重复,必说教,读来令人心烦。”好的作品,应是可以实现“作者、写作对象、读者三点一线,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
真是一语道破玄机!纵观梁先生的作品,不论是《晋祠》、《夏感》这样的山水散文,还是《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有大无周恩来》等人物散文,每每捧读,都能为其心动,不忍释卷,甚至反复欣赏。特别是他的政治人物散文,为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让一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在他的笔端变得鲜活、生动。那些寓情于景、于物,寓理于事、于史的思考和智慧,犹如一把把开启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钥匙,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追寻先人坚实、厚重、光辉的足迹,徜徉于真、善、美的动人意境。若无作者高尚的人格为底蕴、蓬勃的激情作支撑,读者怎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共鸣?因此,激动之于文章,实则为内容的朴实丰满,感情的率真流露、意境的博大深邃。毫无疑问,它是好文章的“活水源头”!
回头审视一下,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常见这样一些文章:不是在寻求“源头活水”上下功夫,而是为了夺人眼球,不惜堆砌华丽的词藻,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或是过分注重四平八稳,机械古板,严肃有余,生动不足。于是乎,有了华而不实的“空头文”,了无生机的“八股文”,被动应付的“流水文”、人云亦云的“形式文”,也就有了习近平主席提到的文章“长、空、假”问题。
如何改正这股不正之风?唯有让形式回归内容,找到真正的“源头活水”!针对文风改革,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增持党性修养,坚持以德修身,努力成为高尚人格的模范。只有自己的境界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人们才愿意听、愿意看。”由此可见,“源头活水”来自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像一棵老树,只有忍痛褪掉身上的老皮,才能不断抽出新枝,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一次全党褪除死皮、老皮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深刻认识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能否忍住阵痛,以“触及灵魂”的高境界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否迅速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付诸行动,将是党的建设和改革这篇“大文章”能否写出成效、能否实现与人民群众“共振”的关键!
当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全面铺开之际,就让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们,能尽可能多的吸取“源头活水”,“激动”起来吧!
(作者单位:县委党校)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朱灵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4/03/19/566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