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君和他的书法作品。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当下时代,喜爱书法者越来越多,而能在墨海争得一席之地并达到一定造诣者,必定是那些甘于寂寞、不为虚名、心有所向且不失虔诚之人,青年书法家崔向君就是这样的人。
崔向君,别署汉庐,1963年7月出生,祖籍我县大屯营乡水竹村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书法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兼职)、岳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出版有《湖南十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崔向君卷》、《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楚风写我·崔向君书法集》。作品获《湖南省首届湖湘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铜奖、《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十优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第3回韩国国际书艺文人画大展》特选奖、《全国第一届风景名胜楹联书法大展》一等奖。2006年9月,在湖南美术馆举办《楚风写我·崔向君书法作品展》。
宿命安排 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书法,一直贯穿崔向君一生。一生,惟一,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痴迷。提起对书法的爱好,他说一切都是缘。缘,随着书法,贯穿在他整个生命过程里,宿命的说法,他就是为书法而生的。
洞庭湖中间有一座几十平方公里的孤岛名叫赤山岛,相传范蠡偕西施曾隐居在孤岛的深密处。孤岛的西北角上有一座监狱叫湖南省第一监狱。崔向君的父亲是这座监狱的干警。崔向君作为子弟在监狱子弟学校上学。因为他从小爱画画,1977年下半年,父亲让他开始跟一个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犯法后在父亲手下服刑的犯人陈锦泉学习素描和色彩。断断续续学了一年半的时间。
1977年,刚上初二的崔向君有一次一篇作文在语文老师讲评时,被点名表扬并念诵了一些精彩的段落。然而接下来老师说字是门头书是屋,这个门头的钢笔字写得像鸡爪爬的!自那以后,他坚定一个信念:立志、发奋练好钢笔字。就在那年暑假的某一天,他和几个同学在职工食堂后墙外面逮麻雀玩儿,走过一个窗口时,他好奇地往里一瞄,看见一张大白纸上写满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毛笔字体。他看了很久才弄清楚写的是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而那种字体的古意和美感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震撼。很久以后,他才知道那种字体是篆书。
1979年7月参加高考,崔向君分数离录取线差13分,名落孙山只好在家待业,闲得没事开始练毛笔字玩儿。没有字帖,就临摹《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小说、诗歌标题。9月的某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征订启事,有一本名叫《书法》的杂志可以从邮局订阅。他立马拿着钱便去了监狱邮政所,说要订《书法》杂志。这时,一个看上去50多岁,身板挺直,有些文人气质的先生在旁边说:“孩子,《书法》杂志是从新华书店发行的,邮局不能订。”他拿着登有征订启事的报纸说:“可是,这张报纸说可以呢。”“噢,我还不知道嘞,孩子你喜欢写毛笔字吗?我那里有好多字帖嘞,你要想看,吃过晚饭到我家里来!”通过父亲崔向君了解到。老头叫王贤珪,已60多岁了,是75年监狱特赦的那批国民党战犯中的少将文官,很有学问,释放后没有回原籍,在监狱就业烧锅炉。吃过晚饭,崔向君便迫不及待地拿了几张临摹的“标题书法”,左转右弯找到了王贤珪。一进门,崔向君惊呆了。这个房子原来就是两年前趴在窗口看到篆书的那一间!而那幅篆书就是王先生的作品。崔向君迷迷糊糊但很坚定地当即拜他做了书法老师。
那一年他15岁。
三十多年后再回忆,崔向君说,有些事很奇特,无法正常解释。看似戏剧却又像上天的安排。人生就是一根线,因缘牵引,串起生命里很多的奇妙。
艺海泛舟 他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1982年,崔向君从常德湘南技校毕业,分配到德山监狱一车间当一线工人。没过多久,他的书画特长就绽露,很快调到政治处抓墙报、广播站等宣传工作。1984年,通过层层考试,他成了一名监警。因特长的原因,他的主要工作仍是负责全监狱的宣传工作当然还有书画墙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崔向君对此深有体会。
在监狱当工人的时候,他每天晚上下了班在食堂吃了饭,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再坐40分钟的船到常德听书法课,听完课后又坐40分钟船、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回到工厂,第二天一早又要按时上班。那时,他住的宿舍里没有风扇和暖气,夏天天气炎热,他就打着赤膊、穿着短裤练习书法,一练就半天,汗水把裤头都打出水来。而冬天,即使在滴水成冰的日子,他的手冻得皲裂了,流血了,也未曾中断过练字。
1985年,全国重新掀起文艺复兴热潮,沉寂很久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热捧。湖南省书法界决定组织一次全省大型书法赛。这次比赛,有些仿古代的文化擂台,全省各地市有5千多人报名,参加初赛,再从初赛中选拔4百人到长沙参加决赛。22岁的崔向君获得此次比赛的一等奖,他的行草书,也一下声名远播。当时湖南电视台,当即发了商调函,想作为人才引进,因单位的各种原因未放行。后来,领导不知是因为没能让他展翅高飞内疚还是重视人才,让他参加了成人高考,考进了湖南工艺美术大学学工艺设计。
然而,人生的起起落落,几多欢喜几多愁。1991年,因一些意外的原因,崔向君被闲置了,生活也陷入困顿。因生活所迫,他开始了创业生涯。仍旧是围着书法打圈,开了一家书画用品专店“楚风堂”,吸引了岳阳众多书画爱好者。尤其是崔向君的书法让闻名而来的家长们,都纷纷将子女送来拜师,崔向君的又一个“工作”是带学生。
正当一切如火如荼,生活的美景刚要展开时,崔向君听朋友说中央美院开设了一个书法研究生班。想到自己的作品在全国也算有了一点影响,如果就这样停滞不前,当然不会甘心,便决定报考。面对生活,面对求知,两者都重要,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贤淑的妻子全力支持他北上求学。在北京学习期间,有心的他记下了自己在美院的学习心得与感悟,从而有了那本让人体会深刻的集子《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
天道酬勤 他艺海驰骋取得骄人成绩
崔向君的书法,有大家风范,如君子临庙堂之上,清气肃然。他的书法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明确的个性特点。他常言:“我写字时完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不知道是我在写字,还是上帝在借我之手来写字,如同着了魔一样。”他完全进入了化境,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结果。天道酬勤。崔向君对书法的执著和努力没有白费。1998年,他的作品参加全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获第一名,1999年,他的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在展又获金奖,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2010年6月,当选为岳阳市书法协会主席。
崔向君对笔法与墨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在传统的经典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名作,反复摩挲、废寝忘食,《秦诏版》之率意、《散氏盘》之散宕、《楚简》之放逸、《砖铭》之急就、《张迁》之古拙、二王之旖旎、敦煌残纸之野趣、鲁公之雄浑、东坡之书卷气皆在他的摹习中砥砺整合。从而形成他书风的奇古与生拙,飘逸与简率。在他的各类作品中,篆隶笔意与行草笔情合二为一,从而使其线条透射出一种盎然的古意,简率用笔的抒情写意令他的篆隶放逸生奇,蚕头雁尾的篆隶用笔又使他的行草顿生拙朴与生辣,颇具雄厚之气。在用墨上他不落窠臼,打破传统,大胆使用八分水,二分墨,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他后期的作品通幅以浓墨焦黑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峰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墨干湿的无穷变化,令人欣之忘倦,赏之忘情。
“痴情翰墨写人生”,这是崔向君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驰骋书海的精神境界。数十年的艰苦磨砺之后,崔向君已经在书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他朴实无华的为人作风,他依然那么低调,依然那么沉稳,依然把名利看得可有可无,踏踏实实埋头做学问,依然是他最大的快乐。“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瑰宝发扬光大,在书法上自己要无愧于一生。”在崔向君的眼中,每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每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书法艺海中,他将继续奋勇搏击,永不停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4/04/28/566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