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科在蔬菜基地察看蔬菜生长情况。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中国梦,个人梦。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梦想,在这个时代里有着同样的节奏。对于我县巷子口镇农民易红科来说,状元梦、文化梦、致富梦,都在他的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在种菜的征途中,通往梦想。
状元梦: 要当种菜状元
千年古镇巷子口被称为长沙的“小西藏”,这里曾诞生过南宋状元易祓。今年43岁的易红科长得黝黑结实,浑身透着一股倔强劲。
“小时候,我也梦想着成为一名读书‘状元’。”但家境贫寒,初中毕业的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后来,又回到山沟沟里种地。2011年,易红科带着父母和妻子租地60亩种起了萝卜。当年11月,萝卜丰收,因为只顾着埋头种菜,没思索着如何找销路,10万公斤萝卜无人问津。
易红科的难处引起了市委办公厅驻巷子口镇扶贫工作组和宁乡县商业局及农业局负责人的关注,他们想方设法为他的萝卜找销路,并为他来年蔬菜种植和销售出谋划策……3年时间过去了,易红科的蔬菜基地发展到了如今的500亩。“读书当不了状元,我想当宁乡的种菜状元,并规划用5年时间,在宁乡西部走廊建造5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
文化梦: 让文化浸染蔬菜基地
“我在蔬菜基地上建着仿古凉亭,田埂上架设仿古景观灯,希望大家来我的基地不仅能收获到健康的绿色食品,也能感受到文化气息,有一种修身养性的感觉。”也许是从小受状元易祓故事的熏陶,易红科的心中始终揣着一个“文化梦”。
“有文化的人才能种出安全、品质好的蔬菜。”正是出于这种理念,去年,易红科从湖南农业大学招聘了5名蔬菜培育种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还联合教育部门,将蔬菜基地开辟成“青少年农事实践基地”。“今年暑假,共有30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蔬菜基地参加农事实践活动,让这些不问农事的青少年终于知道菜是怎么种出来的。”易红科说。
近日,记者在他的蔬菜基地看到,成片的菜地里,建着一座座仿古凉亭,田埂上则架设仿古景观灯,种着冬瓜、丝瓜、茄子、辣椒、毛豆等20多个品种,菜地里用水泥砖和卵石修起一条条曲径……“菜地里不仅要产菜,还要产文化。”易红科说,下一步将在蔬菜基地里打造一条500米长的“农耕文化”长廊,将农户家弃之不用的农耕农具收集展出。
致富梦: 带动村民种菜致富
“巷子口海拔在3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土壤、水和空气无污染,种出来的蔬菜要比城郊的好吃。”在易红科的示范带动下,经过近3年的发展,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目前黄鹤村和相邻的仙龙潭村的蔬菜种植规模已达到1000多亩。
黄鹤村村民刘亿德今年将自己的几亩地全种上了蔬菜,因为技术和销售“捆绑”在易红科的农业合作社,预计年纯收可达到4万元,像刘亿德这样的农户有50多户,“目前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进入了宁乡县城的各大超市,下一步将进入长沙市内各大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
易红科的“建农产品交易中心让种菜致富宁乡西部山区”规划也正在实施之中。近日,记者在巷子口镇政府了解到,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黄鹤农产品交易中心在今年6月已开工建设。一个集农产品检测、初加工、储存、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将在今年底建成,明年初投入使用。“黄鹤农产品交易中心投入使用后,将辐射到周边的益阳、娄底、湘潭等地区,地处宁乡西部山区的巷子口、沩山、龙田等乡镇的几十万农民将受益。”谈起“让种菜致富宁乡西部山区”,易红科笑着对记者说:“这不是梦!”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宋秀闺 刘淑兰 君昊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4/09/25/566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