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明(前)正在给早稻秧苗揭膜。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4月3日,老粮仓镇红旺村9组,51岁的胡爱明与请来的村民一道,忙着给自家所育的早稻秧苗揭膜。今年,他家耕种的水田超过了1000亩。自去年年底成为袁隆平院士的合作者之后,这位种粮标兵有了更足的新干劲。
规模种植粮食8年,今年耕种水田1000余亩
2007年,胡爱明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回家种田。此前,他在外创业多年,在建筑工地上干过包头,从事过首饰加工,都有不错的收入。“回来作田,长期与家里人在一起,日子会过得更稳定。”他表示,一开始,自己就认定规模种粮是一个好门路。
令许多人预想不到的是,胡爱明不但回家重新捧起了“泥饭碗”,而且是越种瘾越大。8年时间过去,他所耕种的水田从60多亩增加到了1000余亩,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近4年,每年的耕种面积都在500亩以上。去年,所耕种的600多亩水田,给他家带来了30多万元的纯收,他也被评为全县的种粮标兵。
今年,胡爱明所耕种的1000余亩水田,有260多亩在去年冬天种植了油菜。由于管理措施到位,这些油菜的长势很好,预计亩平产值近1000元。每亩油菜,他所花费的成本为300元。除这些油菜田采取油稻轮作的模式外,他准备将其他水田全部种双季稻,并计划在4月20日开秧田门插早稻。
包括3台大型耕田机、2台收割机在内,胡爱明添置了不少农机。去年,他又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烘烤房。这个烘烤房,每天能烘干16吨稻谷。这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破解了规模种植的发展瓶颈。
中国的粮食得靠自己种,袁隆平主动邀他合作
田越种越多,胡爱明的举动令不少人从中受益。在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将自家的水田流转给他,自己则专心干其他门路。每到农忙时节,他每天所请的工都在10人以上。由于坚持不用插秧机,插田时他所请的人工更多,有时一天超过60人。这样,他让一些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同时,他还利用自己技术经验足、信息灵通等优势,给一些村民种田带来了不少方便。今年,他便为附近村民培育早稻秧苗300多亩。
胡爱明种粮的新干劲,还来自于一位名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去年12月,他突然接到袁隆平的电话。在电话中,袁隆平邀他去长沙见面。“感到十分突然,根本没想到他会打电话给我。”胡爱明表示,直到后来才弄清楚,是自己的水稻种得好,引起了袁隆平的关注,而主动邀他合作。
去年,胡爱明引进了一批Y两优900水稻种子,除自己种植600多亩外,还动员附近村民种了1200多亩。结果,亩产达到了七八百公斤。这个水稻品种,正是袁隆平主持培育。两人见面后,就如何种好水稻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今年正月初八,胡爱明收到了袁隆平汇来的一个“红包”——现金16800元。之后,袁隆平又邀他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并把水稻新品种超优1000的部分试种任务交给了他。
“中国的粮食得靠中国人自己种。”在采访中,胡爱明多次提及这个观点。他说,这种粮标兵,自己会长期当下去。双季稻1000公斤,单季稻800公斤。今年,在稻谷亩产上,他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他要用更好的种植成果,让袁隆平觉得邀他合作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龚再蓉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5/04/10/566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