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刚性要求被列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战略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几年来,“美丽中国”逐步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理解。从2008年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安吉县,到颇具代表性的南京“高淳模式”、“江宁模式”,再到我市示范性的“望城模式”,在借鉴各地成功经验以及结合坝塘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美丽乡村作为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首先应当顺好“三大关系”。
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移风易俗的,让现代化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区域面貌的整体改善,一种生活观念的塑造定型,这注定了美丽乡村建设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若是政府唱着独角戏,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的工作方法,争取点人力资金,搞搞“面子”工程,做做“盆景”形象,将很难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整体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内容,政府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的责任,扮演好“领航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但同时要明确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切实把决定权交给广大农民,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让农民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动员,灵活、耐心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其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调动其积极性,使之自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去维护,去完善,用群体的智慧与脚下的土地对话,如此才能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乡村,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美丽乡村。美丽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无论是浙江永嘉县、南京江宁区,还是我市的望城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都紧紧依靠了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要与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家乐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业等“美丽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以坝塘镇为例,应充分发挥已成功创建的省级生态文明村、市级文明卫生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村示范片区先行先试,重点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环卫管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示范集镇、绿色示范村、绿色示范屋场创建,努力实现“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美丽村庄建设的整体目标。同时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找准“一村一品”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重点扶持好那些事关美丽乡村建设的导向性、趋势性、品牌性的项目。切实做到每村探索一种方式、培育一个产品、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走出一条“特色、绿色、品牌”的发展之路。
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一对捆绑在一起的恒久话题,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自然“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人文“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这种内在美,突出表现为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积极向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进步以及乡邻友好的融洽和谐。其建设既要育新风除陋习,又要重传统承血脉,让现代文明与乡风民俗共筑的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文化的发展和惠民,不断完善好乡镇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村村响”广播、民间文化艺术节、党员活动中心等形式及平台,宣扬好美丽乡村文明公约,实施好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普及好现代文明行为,从而营造出崇尚科学、诚信、节约、明礼等风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立足富民产业,紧盯市场需求,在加强现代化农民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挖掘社会各类群体成长为新兴职业农民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引导催生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复制成熟一批,形成新兴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人尽其才、才尽所能的生动局面,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壮大。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建设仍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在我们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定能在保留记忆中故园美好的同时,建设出一个风景正当其时的美丽乡村。
(作者系坝塘镇党委书记)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张永胜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5/06/18/565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