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习与思考]破解“五不” 抓好“五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2015-09-17 10:01:28 字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县委十一届六次会议提出宁乡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统筹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展现宁乡山水自然和人文历史、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融合的历史画卷。南田坪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三年规划,渐次推进,点面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美丽村庄、屋场、庭院为目标,以党建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互促为切入点,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设成果由群众共享,全乡美丽乡村建设已呈燎原之势。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1、规划先行,焕发持续建设的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前提,没有规划的建设是盲目的建设。县委提出用三年时间建设美丽乡村,这是一个总时间表,南田坪乡辖区内10个行政村,因地域、人文、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可能短时间内所有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全推进,三年见成效”的规划,呈渐次式推进建设,让一批基础设施好、群众建设意愿强烈、有一定人文资源的村组先行先试,同时在全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为全面推进打下基础,使美丽乡村建设在我乡既有点睛之笔,更有满园春色之势。

  2、整合民力,突破资金投入的瓶颈。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思想上的认识,更需要资金等要素的保障。当前,有雄厚村级经济实力的村并不多,在维护村级日常开支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破解建设资金制约,关键是要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引导民间的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南田坪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应民意,凝聚民心,汇聚民智,整合民力,在乡村两级未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洋西村路基塘组、军里村凤竹井组在党员组长的带领下群众自发筹资分别达30万元和25万元之多,当地群众男女老少义务投工投劳,在全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洋西村路基塘组已成功通过县级观摩点验收,全县排名第四,军里村凤竹井组已进入攻坚,即将建成。

  3、赏罚分明,历练干部务实的作风。

  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是主体,党员组长是骨干,乡村干部是助推力。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乡村环境,是南田坪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创建宜居宜业秀美乡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群众是民心工程,对发展是环境工程,对干部是作风工程。我乡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所有党政领导带领本线办干部(除业务工作人员外)对村实行蹲点制,至少每天坚守所联村半天以上,乡村干部到组到户宣传指导农户开展创建工作。干部到村到组到户实行一日一汇总,两日一通报。乡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督查村级工作进度和效果,每半月对村实行排名定等,奖优罚劣。

  4、做特建优,注入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在建设上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既有古典气息,又具备现代休闲文化的村庄庭院,同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景,将南田坪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乡镇。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看不远”。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人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理所当然的建设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少数乡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山水资源转化成增加就业和收入的经济资源的意识不强。

  (二)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近几年,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地方财政吃紧,难以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属于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有明显差距。

  (三)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有的地方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群众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些规划不接地气,贪大求洋、闭门造车,具体规划与群众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四)农民持续增收“势不稳”。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农村产业规模过小,产业优势发挥有待加强。一是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三是新农村主导产业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农村面广,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兴起,游客增加,给农村保洁带来了难度;二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我乡自开展整治行动以来,农村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给生活质量带来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建设美丽乡村的认识

  一、抓住建设的基本点——保护环境。

  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求环保”,过去关注“城市病”,现在关注“农村病”,过去青山绿水处处见,现在青山绿水难寻觅。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成为了广大农村群众诟病的重点。保护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政府作为的重点,更是人民群众留住乡愁,积极参与建设的源动力。

  二、抓住建设的突出点——美化环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农民兄弟也不例外”,这是谭小平书记主政望城时在银孔围的题词,一句朴实的语言,引申出的是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有对生活更高的要求,有对人居环境更高的期待。今天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种树栽花、减排治污,建设原生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丽乡村,让农村群众生活在天蓝、水净、地绿的广大农村,让农村人自豪,让城里人羡慕。

  三、抓住建设的关键点——美化心灵。

  可以说,环境改变着人,人也改变着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得以集中体现。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里子工程。这“美”字里面,既有环境方面的美化,更有精神方面的美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培养文明生活习惯,让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更和谐,让农耕文明的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得以延续血脉,释放出更加蓬勃的活力。

  四、抓住建设的核心点——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经常感慨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封闭,羡慕农村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开放、包容、互通往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的行为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让自然的赐与与人的生存互惠互利,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在更优良的环境中传承,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是一种集自然、文化与人的行为和谐一体的大融合体。

  五、抓住建设的落脚点——提速小康。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宁乡在经历历届县委政府的努力下,县域经济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百强县排名第39位。但宁乡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县,全面小康水平的实现更大意义上取决于广大农村的小康。三大建设的实施,为加速宁乡小康社会的建设安装了加速器,三大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为我们乡镇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如何提速三大建设,提质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乡镇工作的必修课。

  (作者系南田坪乡党委书记)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黎国君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