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易祓与张栻
2015-10-09 10:06:54 字号:
易祓塑像
张栻画像
  易祓(1156—1240),湖南长沙宁乡人,大宋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封宁乡开国侯,食邑千户。他为官清正,力主抗金,不畏强权,敢于抗争。后遭投降派排挤,被贬蛮夷。但并不消沉,勤奋刻苦,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对周易的研究很深,所著《周官总义》被中国学术史承认“与王安石《周官新义》齐名”,全部作品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也被当代《湖南通史》专项记载。关于易祓生平,据《氏族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宁乡志》及有关资料介绍:

  易祓,字彦章,后改彦祥,号山斋,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三月生。几先公之长子,妙公之孙也……弱冠举于乡,公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淳熙乙巳荐于朝,殿试第一,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绍熙甲寅入荆南师幕,庆元四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嘉定三年任尚书佐郎。翌年三月除枢密院检讨,四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开禧乙丑元年,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八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丙寅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七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拟任免将相密诏,备咨要政。是年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十一月公谪融州,移全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嘉定乙酉,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丁亥恩赐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实际上是开国侯,食邑千户。清陶汝鼐修谱改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绍定四年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嘉熙庚子三月二十日殁,终八十五。

  “祓公:字彦祥,一字彦章,号山斋。长沙宁乡人。祖父妙,字道微,郡守累辟不就。父畿先,字季崇,承奉郎,致仕赠朝奉大夫,生性至孝,定省温亲,朝夕无间,学者称为纯孝公。其长子也,弱冠乡举,游太学,工词赋。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乙己释褐,依殿试第一人,恩例初仕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直学士。以时论不合,谪融州,移全州,复移衡州。得旨自便,家居三十年。著书自娱,筑楼于沩山之南,取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题曰:“识山楼”。日夕游息其间。零陵唐如晦,博学士也,远来受业,公题其书室曰善斋。寻复原官,转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封宁乡开国侯,食邑千户。著书最多,载在艺文志。著有《周易总义》廿卷、《周官总义》三十卷《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易学举隅》《周礼释疑》《山斋集》等书行世(均编入《四库全书》)。周礼总义盛传于时,乐声远谒山斋诗曰: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白髭,细嚼梅花读总义,祗应姬老是相—。年八十五卒。”

  “易祓,字彦章,一作字彦伟,又作彦祥,号山斋,湖南长沙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人。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为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重臣,与同郡王容、汤璹并称“长沙三俊”。与著名词人姜夔‘折节交之’……”

  易祓一个农家子弟在历史上能有如此辉煌显赫的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他老师张栻对其巨大的影响。

  张栻(1133~1180),祖籍四川绵竹,字敬夫,又名乐斋,号南轩,幼从师胡宏,得理学真传。后执掌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多年,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全集》,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齐名的思想家,朱、吕、张三人传学于东南,时人誉为“东南三贤”的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栻出身于大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浚,徽宗时进士,做过南宋高宗、孝宗两期的丞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在他主持政务和执行军务时期,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并选拔重用韩世忠和岳飞等抗金名将,对稳定南宋统治作出了贡献。张栻从小就随父辗转各地,后来才定居于衡阳。张栻出生于一个忠义之风浓厚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薰陶,“自其幼壮不出家庭而因以得夫忠孝之传”(《南轩文集序》)。他28岁以前,没有做官,一直在家读书,接受圣贤之教。绍兴三十一年(1161),遵从父命,去衡山拜胡宏为师。胡宏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被全祖望十分推崇,认为“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胡宏)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之下,张栻受益匪浅。

  公元1163年,孝宗继位,张栻“慨然以奋战仇虏,克服神州为己任”开府治兵,都督军事。他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曾因军事入奏,进言激励孝宗“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要求孝宗励精图治,革除因循之弊,报仇雪耻,匡复社稷。这次入奏,得到孝宗赏识,于是“乃定君臣之契”。可是他父亲张浚因被主和派排斥下台,于隆兴二年(1164)含恨去世。张栻办完丧事,又屡次上疏言事,鼓励孝宗坚持抗战决心,总结失败之教训,明赏罚,悦人心,充士气,“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他说:“自虏入中国,专以‘和’之字误我大机……谋国者不可以不知也。”《南轩全集》“誓不言和”,“虽折不挠”,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夫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心。求所以得吾民心者,岂有它哉,不尽其力,不伤其财而已矣。今日之事,固当以明大义,正人心为本”《宋史》。他的这些战略思想,不单纯从军事上一个方面考虑,而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就是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张栻的建议是很有卓识远见的。

  张栻和父亲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他们在长沙创办城南书院,由张栻主教事,讲学授徒。书院环境幽雅,是最宜读书的好地方。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宁乡巷子口农家弟子易祓,来到城南书院就读。易祓当时十四岁,是书院最小的学生,但他聪颖过人,加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受过祖父和父亲思想熏陶,从小立志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学习上非常刻苦,后来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被师生誉为农家神童,特为张栻所赏识。

  在1165年张栻还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兼管岳麓书院教事,苦心经营三年就使书院闻名于遐迩,从学者达几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之规模。后来张栻任岳麓书院山长,特地把易祓带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环境比城南书院更加优美,助理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使易祓如鱼得水,他又是这里最有才气的学子,并结识了大批湖湘才子,如湘乡的王容,浏阳的汤璹。互相鼓励和探讨,学识大进。易、王、汤当时号称“长沙三杰”易祓在淳熙十二年(1185)中状元,王容在淳熙十五年(1188)中状元,汤璹中省元。

  张栻与易祓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有忘年交情。1164年张栻父亲张浚去世后就安葬在易祓老家附近的龙塘(官山)。张浚生前曾留下遗嘱,他因未恢复失地,羞见先人于地下,希望葬在衡山之脚。张栻经友人张孝祥指点,宁乡大沩山是最理想的地方。墓地就在易祓家附近,每年张栻上坟祭奠,必邀易祓同行,易祓也极其敬仰张浚的高尚精神和品德,像对祖父一样的礼拜。易祓的祖父和父亲更是热情,杀猪宰羊招待。只要张栻来凭吊先父,易祓不论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先生一起悼念。宋淳熙二年乙未(1175)二月初二,张栻从广西来宁乡祭父,易祓闻信后,即使在紧张的乡试复习中,也抽出时间从十多里赶到墓地和老师一同凭吊心中敬仰的英雄。张栻和易祓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更是知己。张浚、张栻父子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思想品德深刻地影响这个农家才子、满腔热血青年。

  易祓总是牢记祖辈的教诲和老师遗训。一直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他居官期间,廉明清正,关心人民。遭贬先后任融、全、衡州太守,常“问民疾苦”,调查当地“利病”,认真改革地方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即使被打击蒙冤,并没有消沉下去。嘉定九年(1216),皇帝降旨“去留自便”,易祓便潜心研究经学,进行著述苦旅生涯。易祓告老还乡,筑识山楼,兴学育人,著作等身。他高中状元,易氏家族和乡邻都以他为荣耀,以他为榜样。历代耕读为本的平民,要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就得努力读书。在他的影响下,七十年间,家乡巷子口镇先后就出了十名进士和十几个举人。巷子口至今还有个叫“世科里”的地方,意为世代出科举人才的地方。

  嘉熙四年(1240),易祓病逝。据说,当年风水先生为易祓寻墓葬之处,看中屏山,由于屏山似一张大网,风水先生担心大鱼入网,再无造化,有“只能葬尚书,不能出尚书”之忧,于是奏请皇上定夺,皇上回复道:“此言差矣,能捕住大鱼的网,谓之好网,能留住圣贤的山,谓之好山。”当即传旨御葬,御祭曰:“噫嘻!祓臣之生,生受侯封,忠勤不泯。祓臣之薨,薨为渝葬,节又犹新。明明上品,万载留名;金阙之下,左阁忠臣;九重之内,第及皇亲;至德至仁,功满朝廷;朝官石马,赦护坟茔……”

  易祓病逝之时,正遇百年罕见的春旱。易祓下葬之日,屏山沩水云雾升腾,弥漫乡里。几个时辰之后,细雨绵绵,如丝如网,如烟如织,飘飘洒洒了三天三夜。泥土尽湿,草木复生,万物勃发生机。这场“屏山烟雨”引来神奇说法,大家都说,这是屏山仙穴的造化,易祓圣贤的神威,文曲星坠毁,惊动了雨神普降甘霖,普渡众生。更有玄乎者说,有人亲眼看见易尚书站在网形山之巅,聚山水灵气造雾凝云,其身影随云雾升腾而高大无比,直入云霄。

  近千年来,易祓和张栻发扬光大湖湘文化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的精神,使之不断积淀和升华,易祓和张栻不愧是湖湘文化一面旗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易毅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