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乌江岸上造鼓人
2015-11-18 10:33:37 字号:

图为丁泽强正在制鼓。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编者按: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多么高深学历,没有多么丰厚收入,然而,他们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手艺的精湛、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然而,这样的老师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慢慢地消失,后继乏人。今天,为了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为了传承老师傅们精湛的技艺,传承文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老师傅”活动!在县总工会的协助下,《今日宁乡》成立了的“寻找老师傅”采访组,将会定期采访、跟踪、报道在各个行业中的老师傅!

  鼓,人们并不陌生,俗话说,“乞丐听鼓响”,意思是说,只要听到哪里有鼓响,就意味着哪里正在操办红白喜事,乞丐就会循着鼓声去饱餐一顿。而我们平时一听到鼓声响起来,心,就会随着鼓声而激情澎湃,它是那么地温暖,那么地亲切,那么地令人向往!

  在我县,有一种鼓,叫“娄山鼓”,因发源于坝塘镇娄山村(即现在的铺岭村)而得名,常年远销广东、江西、湖北、重庆,省内长沙烈士公园、张家界公园民俗村、张家界龙舟赛等活动都使用他制造的娄山鼓,闻名遐迩,供不应求。上世纪90年代曾经接受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的采访报道。2010年参加我县各社区工艺品大赛,获得一等奖。那么,娄山鼓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它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过程呢?这么多年来,世事更替,大浪淘沙,它的制造者又是怎样坚守下来的呢?

  11月11日,“寻找老师傅”采访组驱车来到坝塘镇铺岭村,采访了娄山鼓的传人——丁泽强。

  数十年坚守娄山鼓

  丁泽强的家,一幢三层小洋楼,就屹立在波涛滚滚的乌江边,大大小小的八间屋子除一间餐厅和一间卧房外,其余房间都用作作坊和贮藏室。

  上世纪初,丁泽强的父亲丁岳良,年仅13岁,就在沅江街上一个皮匠铺当学徒。在学做木屐、皮鞋、皮裤的同时,也经常和一些地方民间制鼓艺人交流、学习,在日积月累中,就掌握了做鼓的全部技术。1968年,丁岳良回到老家坝塘,到乡镇企业里上班。在打铁、修理单车、钟表的同时,顺便做鼓。那时候,个人是不准经营企业的,丁岳良要做鼓,只能在乡镇企业里做。当时,一面鼓,只卖7.8元。1975年,丁岳良从乡镇企业里退出,又以生产队的名义做鼓,一直做到1980年,国家实行分田到户责任制后,才在家正正经经开作坊做鼓了。也就在那时候,16岁的丁泽强,就跟着父亲学做鼓了。这一做,就是33年。33年来,丁泽强一直坚守着,从来没有放弃,已经制作手工鼓大大小小近2万面。

  从丁岳良的起源,到丁泽强的发展、壮大,丁家的制鼓路,经历了那么多个年头,制作工具越来越先进,比如制作鼓桶毛坯的车床,以前切割用的刀片总是出问题,丁泽强停工停料,花了近1个月时间,通过加长、改装刀片后,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工艺方面,也是越来越精湛。鼓,越做越漂亮,越做越科学。

  娄山鼓,这个当地享誉一方的“老字号”也日渐响亮起来。

  数十年畅销娄山鼓

  “制鼓看似简单地敲敲打打,其实做起来挺难的!”丁泽强说,制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需精益求精。娄山鼓鼓身用料多是有着几十年或上百年树龄的樟树或松树、杂木树,一般从山上砍伐回来,要让它自然干一年才能使用。而鼓面则多选用水牛牛皮,因为水牛牛皮韧性好,忍拉扯力强。

  “在制鼓的流程中,制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制作鼓面前,我都要亲自到牛场选购牛皮,只有中意的才要。一张牛皮常常有两百斤左右,要几个人抬,才能抬上车。拉回家后,将牛皮放在特制的溶液中浸泡,春季要三四天,冬季则五六天,直至牛皮变软、有韧性。最后,把牛皮上的赘肉、牛毛刮干净!”丁泽强说,这道工序也是娄山制鼓技艺中最难最复杂的一项,“这一环节讲究的是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丁泽强还告诉记者,娄山鼓的制作工序繁多、耗时长。但丁泽强表示,手工制作一面直径40厘米的牛皮鼓,在材料备齐的情况下,一天左右时间可以制成,还能卖上四五百元的好价钱。河南鼓虽然热销全国,但是,由于其形成了产业规模,采用机器制作,所以无论从质量还是音色这方面来讲,都要比娄山鼓逊色很多。在相同产品上,娄山鼓虽比河南鼓价格要贵很多,但因其质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而畅销不衰。

  “所有制作的鼓,用上十几年都没问题!”夸赞起自家的手艺,50岁的丁泽强一脸自豪,“家里基本都不会囤积余货。现在自己常年请了帮工,订货多的时候还要专门多请上四、五人。对于这门祖传的制鼓手艺,我爱!”

  数十年神奇娄山鼓

  为了欣赏娄山鼓精彩、神奇的音韵,丁泽强特地请来了唱皮影戏的老师傅、邻居喻光明来表演。喻师傅四十来岁,坐在娄山鼓边,闭目仰坐,举着棒槌,在鼓面上舞动起来,只见他时而“蜻蜓点水”,时而“两棒出击”,时而轻轻一触,时而“猛虎洗脸”,鼓声,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喻师傅评价说:“娄山鼓,起手好,音韵好,音色好,工艺好,选料好,弹力好!”他说,他在外面唱皮影戏用的鼓,都是娄山鼓,用了几十年了,好用!

  鼓,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人们把内心的情绪、思想、信念、追求、向往,通过鼓这一载体,尽情地表露出来,达到一种激动人心、如醉如痴的境界。它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甲骨文中“其将王鼓”、“其震鼓”,《周礼》中“救日月则诏王鼓”的历史记载,显示出早在中华文明的滥觞期,就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鼓文化”上至天神祭祀,下到农耕军旅,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作为一种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

  娄山鼓,也不例外。

  多年来担心娄山鼓

  虽然丁家手工制鼓带来的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可是丁泽强却对其的传承与发展颇感忧虑。“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留在家中学习手工技艺,我的两个女儿也对娄山鼓的制作不感兴趣。大女儿在深圳做贸易工作,小女儿在县邦德涂料厂上班。外甥徐运明学做了5、6年,现在不做了,因为我这里天天要加班,不自由,到外面打工,有假日,工资也不比我这里少。”丁泽强说,由于手工制鼓技艺掌握难,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炼,再加上现在农村增收门路多,大多数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钻研、学习手工技艺,这些也限制了娄山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丁家手工制鼓,就丁泽强与弟弟丁世强两人可熟练操作,而村里更没有年轻人前来学习。“我希望能有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将娄山鼓这门纯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丁泽强说,若有年轻人对娄山鼓的制作感兴趣,他愿意将这门手艺进行传授。同时,丁泽强也表示,他依然会坚守在制作娄山鼓的道路上。“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会做,直到拿不动刨刀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