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关于建设“全域景区宁乡”的思考
2016-03-02 10:02:03 字号:

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谭永华

  2015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10堂课和两天的外出考察,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更加坚信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功能拓展、农村乡愁回归、农民富裕幸福的最佳抓手,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剂良药。对比浙江省的成功实践,压力和希望同在,宁乡有着优良的生态和人文资源,有着渴望改变、奋发图强的干群基础。深挖优势、专注特色、创新驱动,全力建设以四大精品线路为重点的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是宁乡人的伟大事业。

  一、对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宁乡的全域景区化是把县域全境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让全县到处都是风景,让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系统合理布局其中,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观赏休闲、美学文化的全面提升。目前,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且呈现出自由行、深度游和全方位度假体验特征。据统计,全国国内旅游规模近40亿人次,黄金周中城市居民选择乡村近郊游比例达70%,总量增长近30%。所以,推进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利于整体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增收致富、提升区域竞争力,又能做大第三产业蛋糕,打造未来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强劲引擎。

  二、对全局和重点的思考

  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树立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理念,坚持县统筹、乡负责、村主体、户参与的建设方式,以规划为龙头、环境为基础、文化为灵魂、项目为载体、融合为手段,大力推进环境治理、生态绿化、基础设施、功能服务、旅游商品、综合管理和景区互动的七个全域化,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实现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片区)与休闲旅游业的互促互惠、相融相盛。

  现阶段,要重点推进宁灰线、宁韶线、宁黄线、金朱线四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创建,通过乡村风貌和文化特色引领下的“一线一主题”、“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景观”,把终点游变成沿途游,把短途假日游更多的分散到沿线景观村。其中:宁灰线以灰汤景区为龙头,以“养生灰汤,度假天堂”为核心品牌,突出“健身休闲”和“慢生活”主题,打造“养生线”;宁韶线以刘少奇故里景区为支撑,以“少奇足迹,养心修身”为核心品牌,突出“党性修养”和“历史教育”主题,打造“红色线”;宁黄线以沩山-黄材景区为支撑,以“千年佛府,青铜记忆”为核心品牌,突出“寻根问禅”和“返璞归真”主题,打造“寻古线”;金朱线以关山古镇景区为支撑,以“关公豪迈,忠义仁爱”为核心品牌,突出“诚信和谐”和“农耕体验”主题,打造“亲情线”。

  三、对工作和措施的建议

  紧扣总体定位和重点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全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

  1.全域规划建设工程。推进多规合一和功能划区,选聘经验丰富、落地有效的策划、运营、规划等专业机构,共同编制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构建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格局。精品线路要确保交通便捷、主题突出、特色明显,有项目布局;沿线乡镇美丽乡村创建点要融合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传承和文化发掘于一体。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配套,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图绘到底、管到底。

  2.基础设施优化工程。重点提质改造四条精品线公路,着力改善西部薄弱交通环节,推动高速公路网在主要景区、景点和集镇延伸贯通,沿线配套游客驿站、慢行系统、景区标识、观景台等设施,建设节点景观,构建“自旅宁乡”服务和产品体系。加快水系、山塘生态化整修,推进养殖业“减量减排、提质提效”,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方式,打造沿线水景观。推进城景一体化,整合城镇旅游资源、完善景区布局和功能配套,引导形成特色小吃街、休闲娱乐街、旅游购物街、文化创意街,创建一批旅游城镇群和村落群。构建“互联网+全域景区”平台,实现休闲旅游、功能配套、品牌管护、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开通“全域景区直通车”或公交车无缝对接。

  3.美丽乡村提升工程。严厉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巩固环境整治和专项治理成果。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管理序化”的要求,全域完成整洁村和生态村创建。公路主干道要达到干净整洁、生态优美、乡情民居、景观罗布、引领发展的整治建设标准;集镇要达到干净整洁、绿化美化、设施完善、秩序井然、宜居宜业的标准;村庄要达到干净整洁、硬件完善、生态民居、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标准。依托名山、名水、名人、名寺和古镇、古村、古街、古艺等文化亮点,讲故事、挖内涵、拓外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文化体验、历史教育等功能特色景观村和景区片,形成大景区、中景点、小景观的全域景区发展格局。推进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实现精品线路和景观村无线网络全覆盖,不断提升全方位旅游服务能力。

  4.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推进土地合作经营,提质增效优势产业。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发展农村休闲、运动、养生、养老等经济业态,探索建立规划设计、产品研发、商贸流通、经营管理、信贷金融、网络技术、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经济集中园区和集中村落,推动全域景区景点、标准化建设、网络营销、民宿经济、农事体验“五个全覆盖”。重点在景区和景观村发展特色民宿、主题民宿和文化民宿,统一管理对接“Airbnb”、“途家网”等民宿平台,将农民的“幸福家园”建成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发掘和保护民俗、名品、名匠、名曲,将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变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5.品牌经营扩张工程。分层次、全方位创建全域景区化品牌。全县高标准、高创意、高影响力的唱响“全域景区宁乡”品牌,以“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全国三大高温复合温泉之一”、“伪仰宗皇家祖庭”、“刘少奇历程”为重点创作“宁乡演义”经典文化演出,以“大美宁乡”微信公众号或APP开发搭建乡村旅游综合运营服务平台。景区景点、乡镇村组、基地企业等依据特色定位,分季节、分群体、分形式举办如采茶节、温泉节、啤酒节、禅修节、农耕文化节、竞技体育节等节会活动,共享旅游资源、共建旅游线路、共育旅游热点。加强对知识产权和特色产品的保护监管,共同创建和维护品牌形象。

  6.民风乡风淳化工程。统筹推进环境美、心灵美,努力构建全域民众参与、维护、服务、推动的良好格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深化“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干群教育活动,扩大“百姓城管”范围,创新“沙龙活动”形式,激发乡贤乡友力量,支持老年人协会、环保协会、旅游协会、共青团、工商联合会等群团协会发挥更大作用。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和创新精神,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和就业创业服务,增强民众获得感和实际受益。

  7.重点项目监管工程。将重点景区景点、精品线路、景观村庄建设纳入项目管理和支持范围,明晰建设内容和进度要求,实施定人定责的联系帮促,全程开展跟踪督查、进度评估和绩效考评,切实增强项目的落地性和达效率。探索实施财政涉农资金“拨改投”试点,财政项目支持按照政策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标准不变的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重点向全域景区化集聚倾斜。依据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重点对精品线路、先进乡镇、景观村(社区)进行择优表彰奖励。

  8.投资主体拓展工程。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编制全域景区化产业导向发展目录,加大项目包装推介,探索代理招商模式,全力推进招商引智。创新县乡投融资平台运营,整合县域镇域、精品线路、景观景区等资源,以大平台带动大投资,推进PPP共建合作。抓好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向资本资金转变。精心选择和包装建设项目,引入基金投资,发展网络众筹、互联网和移动金融、创客空间、信贷担保等新型业态。探索景区开发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模式,逐步推行政府在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方面向社会购买服务。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