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存在多年的殡葬行业乱象引发公众热议。白色消费是刚需,而殡葬行业由于其特殊性,极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据资料介绍,中国年度死亡人口每年近1000万。“死有所葬、入土为安”乃是最基本也最朴素的生活信条和殡葬伦理。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平均火葬花费从6265元增至1万元以上,火葬率接近50%。实际上,对于注重丧葬礼节的中国人而言,除为保证基本殡葬程序而支付费用外,死者家属往往还要支付相当数额的遗体冷藏、防腐、整容、穿衣、装卸、骨灰保管、乐队服务等项费用以及各种小费,这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火葬费用可能还要更高。殡葬业连续数次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殡仪馆骨灰盒价格动辄成千上万,某些墓地价格甚至已远超房价。
殡葬事业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领域。然而,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公益性,反而形成老百姓“死不起”、后事“料理不起”的乱象,这与殡葬事业体制长期落后、不完善有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目前,殡葬事业改革缺乏整体布局,管理环节上漏洞频发,最终造成逝者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还被当成某些人攫取利益的“摇钱树”,殡仪馆腐败乱象亟须治理。笔者为此建议,破解殡葬业的垄断经营行为,加快殡仪服务市场化改革入手,加强监管,让权力规范运转,使殡葬服务价格回归理性轨道。用制度规范殡葬行业用工、薪酬、内部管理等工作,堵塞不正之风的缝隙。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柏松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04/06/565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