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沃若老先生的小说《关公战长沙》里说到:大约在1940年代前后,关公的第六十五代孙关玄义在关山巧遇挪威传教士兼医生艾香德,关玄义说他经常在梦里和老祖宗关公对话,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关公在关山与黄忠如何对打的。艾香德很感兴趣,两人深谈了“通灵”之法,也讲到了关公的其他故事。1940年代末期,黄忠的第六十三代孙黄焕文,也是经常梦见关公和另一个叫关玄义的,问关玄义在什么地方,对方老是回答在黄泉路上,或者升天途中。他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神经方面的疾病,跑到了一个外国人办的医院看病,接待他的恰巧就是艾香德。艾香德说中国要改朝换代了,正准备回国,黄焕文是他这次在中国接诊的最后一个病人。
2015年下半年,笔者在县政协参与编辑《宁乡历史文化丛书》时,从一些史料中,初步“认识”了这位艾香德。总结起来,他与宁乡文化颇有一段传奇般的深厚缘分。
他是把基督教信义宗传入宁乡的第一人。信义宗是世界基督教中最大的宗派之一,欧美各国信义宗教会在中国设差会,各差会设立总会。在湖南省有瑞典人办的湘北总会、芬兰人办的湘西总会、挪威人办的湘中总会。挪威人办的湘中总会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前后进入湖南省的,宁乡教会属于湘中总会,是挪威人艾香德、戈德白等于1903、1904年间来宁乡筹建的。最初是租赁民房,雇佣闵湘云、刘汉初等,摆设书摊,进行传教。大约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在县城南门桥附近、双江口、回龙铺、双凫铺、黄材、道林等地,收买土地,修建教堂。聘请一些经过短期学习的人员担任教师,聘请几位经过神学院深造的信徒,担任牧师,驻堂传教。在此之后,还在县城北门、檀树湾、喻家坳、唐市、西冲山等地收买民房,改建成布道所,并在县城西郊购买山地,作为教会坟山,命名为复活山,还建房两间以便照料管理。到今天,我们还能在资料上看到当年教会在沩江对岸拍摄的县城南门教堂照片。1949年后,外国籍传教士纷纷回国,宁乡县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1991年,经多方筹措资金,仍是在县城南门新建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基督教堂,2010年,因沿江风光带建设,教堂易地新建至县城东沩南路。
他是国际人士中在宁乡办学的第一人。他在建堂传教的同时,也在县城办起了附属高、初级信义小学,在双江口、回龙铺、双凫铺、黄材、道林等地区,办起了附属初级信义小学。先后在双凫铺信义初小、县城信义高小读书的双凫铺人陶述生,1949年后,担任宁乡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主任,带领全县教徒走上了爱国爱教道路,服务社会、有益布道,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是把西医传入宁乡的第一人。光绪33年(1907),挪威传教士艾香德等人在县城南设信义医院,实为诊所,仅有西医1名,为西医传入宁乡之始。后来的挪威传教士哈思白(女)稍微扩大了诊所,在县城福音堂设西药房,仍沿用名“信义”,聘教友胡有才为助手,卖药兼治病,影响力也就更大了。西医传入宁乡后,对宁乡一贯以来的中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医开始渗透到国计民生中。县里的社会医疗工作者,在办院理念上悄然进行变革,有条件的开始中西医结合开单治病。民国11~21年(1922~1932),县城先后有私人开设的“唯一医院”、“普济医社”、“仁德医院”等,规模都不大,只有几个从业人员。从1934年起,宁乡才在县城香山寺庙内设公办的西医诊所,1939年建立“宁乡县政府卫生院”。1949年后,在“卫生院”的基础上,分解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
他是国际人士中研究关山文化的第一人。艾香德接诊黄焕文后,回到国内,长期从事“脑电波”研究。他认为,关玄义与关公的对话、黄焕文与关公、关玄义的对话,虽是梦境,但确实是“真实”的对话,拿中国成语说是“心有灵犀”。艾香德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梦境中,关公告诉关玄义和黄焕文的那些关山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艾香德后来给黄焕文的信中说到:“因为您的故事和我的研究,我们挪威,还有德国、英国、美国的很多人,都知道了关公黄忠宁愿伤己不愿伤人的忠义道德,知道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知道了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
史料的记载、小说的情节都反映出这位挪威传教士的宁乡文化情缘,并且带有几分传奇色彩。地方文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开放的、包容的、相互参透的。新闻报道:一位英国小伙子在大西洋彼岸推介了“华中六郡”,其中包括宁乡,于是就有“六郡联盟”,共同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国际人士关注宁乡,古已有之,不断挖掘、整理,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乃盛世之盛事。
来源:美食天下
作者:文国旺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04/18/565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