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关公战长沙
2016-04-18 11:42:29 字号:

  关公战长沙之千年解密

  第七章  文武皆为义 赤兔惜貂蝉

  第一节

  在1940年代,关公第六十五代孙的出现,本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那是一个战乱动乱导致秩序混乱的年代,枪炮雷鸣,黄钟毁弃,民不聊生,官不安心。往远处说,一些现成的文化诸如故宫博物馆几十万件文物都流离失所,往近处说,宁乡出土的国宝四羊方樽也销声匿迹,谁还会去关注关公后裔的事情呢?但是,关公以及黄忠的后裔并不是不能存在的,关公黄忠战长沙的故事也并不是不能“出土”的。

  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的宿命。

  关公、黄忠的关山一战,为这一带留下诸多地名,如颜塘、箭楼冲、龙潭、龙骨冲、惊马桥等等,至今犹存。至于忠义祠堂,当然早已圮毁。而关、黄二人的忠义故事,却一直流传于当地民间,诸如关公武子拖刀伤自己、举刀不砍换座骑,黄忠百步穿杨无箭矢、鬼步无常两相惜等等,甚至在100多里外的黄材和沩山,也口耳相传说关公带兵到那里喝过擂茶。总之,无尽的故事被后来的民众和说书人尽情地演绎着。1700多年后的二十世纪中叶,空灵山道人寻道关山,感叹之余,托名写下“天下三分,人间传道义;长沙一战,故事满关山”的对联,并说:“关山因关公屯兵而得名,百姓荫庇而安居,其后千年福泽延续,有学院灵峰施教,有九溪并名于四王,有忠义布于宇内,有高士关民忧乐。然陈寿不知,罗贯中知而不写,此错失也!”百姓闻言谓不能再错,即议复兴土木,立关公神像于道旁,虽因时局动乱未果,此议却长存民间。有诗为证:

  关山百姓福绵长,武圣拖刀济四方。

  借得威名闻海内,山重水复又文昌。

  空灵山道人临走之时,曾撂下一句他的身世背景,还报出实名:关玄义。

  在中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中,三国的故事是流传得最广的,也是演绎得最多的。在中国的名著文化中,因三国故事而创造出来的成语也是最多的。在各地的民俗中,尤其是汉族人聚居地的民俗中,都存在着不少与三国故事相关联的民俗。三国文化已沉淀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各地流传、发酵,演绎出数不清的版本。

  关山的版本因为出自关公战长沙的第二战场,曾经一直是可信度很高的,可是罗贯中忽略了它,致使它的故事至今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可见文人的作用不可小看。

  因为关玄义的出现,关山、黄家冲甚至宁乡之外之外的文人也曾遍翻三国史料,整理民间传说,一时间,关公战长沙遗事,尤其是在关山的一些故事,曾经有民间艺人搬入话本,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并有不同的版本。但是,版本虽有不同,却是大同小异。最同之处是刘备关羽送黄忠回长沙为韩玄下葬后,都回到《三国演义》的套路上去了,不是写孙权战张辽,就是写刘备进洞房,把关山一带的故事反而都撂落了。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的影响之深、传播之远、魔力之大,这便是名著赋予它的力量。

  事已至此,关山故事似已无缘续写。而关玄义以道人之身闲云野鹤行踪不定,更兼百岁之身不知何日再来。此时,中国内战已近尾声,长沙即将和平解放。炮声稀落之中,竟凭空冒出来一个“不出焉史”的糟老头,是他把行将就木的关玄义“唤了回来”。

  而此时的关玄义,已经进入了“终极游梦”的状态。

  空灵山道人“升天”之前的回望是关山之幸,他给这里漫山遍野的传说故事提供了背景、根由和枝叶,才使本书的作者有了写下来的冲动。

  这个糟老头到底是谁?何谓“终极游梦”?打引号的“唤了回来”又是什么意思?这些,都得从空灵山道人——关玄义的特殊经历说起。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沃若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