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成桥镇,有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2012年开始,在自己省吃俭用的情况下,耗资50余万元,陆陆续续收集和复制了1000余件(套)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经济信息的“古董”,按照衣、食、住、行等方面,分类陈列在自家一幢三层楼房里,还原了一个农耕时代的真实面目,免费供人参观,并热心接待讲解。多次被我县、市相关媒体宣传报道。县委书记谭小平更是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指导。
他叫谢国恩,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一个个“古董”,凝集成一份份美德育后人
在大成桥镇老宁黄公路旁,耸立着一幢名曰“农耕文化博物馆”的三层大楼,谢国恩老人就居住在那里。远远地,谢老就伸手相迎。但见楼房的檐下,搁着一条木船,它长长的,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粗糙、斑驳的船体,无声地述说着一段沧桑而厚重的历史。没等记者(下称“我”)开口,谢老就滔滔不绝地介绍开了。
原来,那是一条渡船,是解放前由乐善好施的人捐钱购置的。渡,叫“义渡”,所谓“义渡”,就是义务接送渡口两岸的人员、牲畜及物资。一个义渡口,配一个渡工。一个渡工的年薪是十担谷,也由当地乐善好施的人支付,解放后则由县财政局支付。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渡工是最辛苦的,一年四季,都与河水相依为命。尤其是一旦死了人,尸体就不能在家里多停放一天(风俗)。葬礼是民间最隆重最讲究的事,死者邻居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事就是“送死讯”,慌慌张张的,分散着朝死者的亲戚朋友家奔去。故民间形容一个人慌张、焦急的样子就骂:“你屋里死哒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里人得了急病,需要去请郎中,去药铺抓药,或者非送医院不可。两种情况,犹如朝廷八百里加急文书,十万火急,渡工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无论天晴落雨、刮风下雪,还是深更半夜、过年过节,一听到“接河嘞!”的呼喊声,就得开工干活,并和平时一样,不收取一分一毫的费用。“义渡”由此而得名。
“旧社会的人都乐善好施,我们新社会的人难道就不能乐善好施吗?”
谢老一边高声反问我,一边带我来到摆在一楼展厅的、一只硕大的竹篮状竹制品面前,告诉我:“这是一只抬窝!”
所谓“抬窝”,就是用来“送瘫子”的。“瘫子”,即瘫痪之人。旧社会的人们穷困潦倒,家人在无力供养瘫痪的兄弟姐妹的情况下,请篾匠编织一只能容一个人躺下的竹篮,在竹篮里铺上稻草或席子,让瘫痪的亲人躺在里面,盖上被子,带上碗筷,一家接一家地乞讨,递送,晚上就睡在那家的屋檐下。“送瘫子”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可见,在旧社会,瘫子多么可怜,自他们离家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没有归期,预示着生死由天。
提起那抬窝,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话说谢老湾里的邻居何里祥,是个瞎子,人称“里瞎子”。里瞎子在没瘫痪之前,就经常到山里去摸树叶回来做柴烧。谢老很是同情他,于是常常去帮他收集树叶并挑回来。后来里瞎子瘫痪了,就过上了“送瘫子”的苦难生活。解放后,里瞎子被兄弟们接了回来,分到了比别人多一倍的土地,每年多收6担谷的租,再也不用过“送瘫子”的生活了。
有一天,谢老去里瞎子家坐,里瞎子回想起谢老帮他收集树叶的事,于是就对他说:“我床顶上落着一个抬窝,就送给你去收藏吧!”
谢老惊诧地问:“解放都这么多年了,您老还收着那玩意做什么?”
里瞎子说:“因为如果没有共产党来,我就要在那(指抬窝)里困一世!为了感谢共产党,我就将抬窝落在床顶上,一直收藏到现在!”
一个个“古董”,凝集成一个个智慧启世人
在谢老的“古董”中,有一架水车,让我感到很亲切。我小时候,就在生产队里使用过。那时候生产队没有抽水设备,更没有电,在水流不进稻田的情况下,就把水车架在水渠里,双手吊在水车架上,用脚使劲蹬水车的踏板,踏板转动将水吸进稻田。也有大型的水车,支架上可以坐两个人,双手扶着栏杆,统一步调,密切融合,水车吸水量多很多。后来随着农电的普及,抽水机、吸水泵的发明,水车退出了历史舞台。
谢老说,我国的机械工具要比西方早出现一千年,看似粗糙,实则精密,很有讲究。水车就是这样的,每一个部件的规格、尺寸都是精准的。解放初期,谢老和父亲去车水,因为拿错了一个车龙骨,父亲坐在水车上一车水,就听到水车的“咳嗽”声,就骂他:“毛里毛躁,又拿错了一个龙骨,赶快回去拿!”
当时,谢老家里有几台水车,每一台水车的龙骨规格、尺寸都是不一样的,拿错一个,就不合码榫,就“咳嗽”了。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械,里面可能加有飞轮装置。
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一样普通的东西——珠算盘。谢老饶有兴趣地说,珠算盘能准确计算出亿位数。为了证明这个说法,他特地收藏了一套计算出亿位数运算方式的书籍。
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不管是水车、珠算盘,还是至今莫衷一是的木牛流马,它们看上去虽普普通通,但完全可以证明,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拥有了高超的智慧。
他们的创造发明,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令我们自豪与骄傲。
一个个“古董”,凝结成一份份恩情献给党
2012年初,谢老主编完成《大成桥镇志》,当他滔滔不绝地向年轻一代述说——过去我们中国贫穷到了什么程度、共产党推翻旧政权短短的60年,变成了现在这个盛况......这类话题时,年轻一代根本就不相信,认为那是谢老的“文学夸张”。由于没有实证,谢老百口莫辩。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不是“文学夸张”,谢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过去,认识过去,触摸时代的脉搏,感怀历史,坚信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光明与伟大的。
谢老说干就干,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古董”收藏。刚开始,在我们下宁乡,一件也没有收到,因为下宁乡发展迅速,所有的“古董”都被遗弃或破坏。上宁乡收了一些,但数量有限。他不得不去安化、桃江、湘乡的边远山区收集。一次,为了收集一件又古又老的、能田土两用的犁,他跑到了永顺,才了却了心愿。
至今,已收集“古董”1000多件,除了按衣、食、住、行等分类外,还按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炉膛文化、科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来分类。
谢老目前正在委托双江口有关人员收藏一艘乌舡。解放前,我县的大部分物资,如木炭、红薯、牲畜、大米等等,都是走沩水、靳水、乌水和楚水运送到长沙、武汉、上海等城市,再带回工业物资的。当时我县就有乌舡1000多艘。现在,乌舡大部分消失了,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目前,在湖南省内,谢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走在前列,虽然资兴、耒阳有两个农耕文化博物馆,但是,两家合起来也没有谢老的三分之一大,他们注重的是“博”,而谢老注重的是“文”。也就是说,前者讲究的是“形式”,后者则讲究的是“内涵”。
谢老为了收集“古董”,目前已花去50多万元,这些钱是他退休后做木材生意、开木工厂和房屋出租赚来的。
谢老的儿子过世了,一个孙子在电力公司工作,有房有车。女儿开了家印刷厂,生活无忧。自己每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平时,穿的衣服没有一件超过了100元的,又种蔬菜,又养鸡,一年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他认为自己的钱没什么用处了。
前段时间,县委书记谭小平一行兴致勃勃地前来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谢老当即向谭小平表态:“今年刚好是我入党60周年,我对党没什么贡献,除了农耕文化博物馆永远开放不收费外,我还要将一个完整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党费,捐赠给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感谢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谢老的话感人至深,令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他宽阔的胸怀,饱满的热忱,无私的奉献,深邃的思想,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04/22/565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