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水稻恶苗病及防治
2016-04-25 10:43:55 字号:

  今年,我县部分农户的早稻秧田发生恶苗病,个别严重的病株率达50%以上。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一、传播途径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带菌稻秧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二、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抛秧盘、机插秧盘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三、防治方法

  (一)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二)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三)种子处理。用25%氰烯菌酯3000倍液或25%咪鲜胺3000倍(中晚稻)浸种24小时后不洗崔芽,预防效果可达98%以上。

  (四)对没有浸种消毒或浸种消毒不好的发病秧苗宜:

  1、先在插(抛)秧前喷药,用25%氰烯菌酯1500倍喷雾,插秧后七天左右再喷,连续2一3次。

  2、加大插秧密度,增加30%的栽插密度。

  3、控制田间水,田间保持1-3厘米水层。

  4、稍加大钾肥用量。 易光辉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