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品读《习近平用典》
2016-05-11 13:30:21 字号:

  一部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习近平用典》,对习近平重要讲话(文章)引用的13篇135条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细读之,深研之,践行之,受益匪浅。我体会最深的是:在《辩证篇》中引用的一些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哲学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思考人生价值,把握人生航向意义十分深远。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题为《泾溪》的诗作,习近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引用。看似不合常理的一首诗,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泾溪的险要之处行驶,终岁听不到船只倾覆的消息。但是在平流无险的地方,却时不时听说有“舟覆人亡”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险要之处,思想集中,谨慎驾驶。而在看似无险之处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做事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闯过了大风大浪,却在风平浪静处覆亡。历史上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此,今天手握重权的一些共产党人亦如此。毛泽东早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毛泽东在建国前夕的预言的确是言中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老虎、苍蝇”被查处,这些人不少是经过了“泾溪石险”的,没有被倾覆,挺过来了,但是在和平环境里,在“平流无石处”却翻了船,这是值得深思的,哀之而更应鉴之。我们应该让“时时闻说有沉沦”的警钟在耳边长鸣,学史明鉴,辩证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睫在眼前犹不见”,诗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习近平在写于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以眼睫毛作比喻,来说明人们有些时候往往忽视了近在眼前却应关注、甚至应予高度重视的一些事情。比如说,一个时期以来,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经济建设,或者为了把自已的“政绩”搞上去,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事关大局、事关全局的工作。乱采滥挖,满目疮痍,开门便见,却熟视无睹;水不能喝,气不可闻,眼不能见,却听之任之。如此等等,真是“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习唯物辩证法,自觉运用辩证的观点,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颠倒主次。对那些挂在嘴边、摆在眼前,个个都知道的道理;对那些最简单、最易理解,人人都懂的规律,不能因为思想的僵化、利益的关系而不闻不问,眼睁睁错过机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干秋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