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清在青海湖。
杨跃清的作品。
杨跃清,笔名尘埃。生于上世纪70年代。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艺术家采风学会会员,长沙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摄影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贵州文学》、《华夏散文》、《旅游散文》、中国文明网、贵州作家网、河北采风网、江山文学网等报刊、网络。单篇散文曾获第二届中外散文诗歌邀请赛一等奖;首届华夏散文提名奖;河北文艺彩凤二等奖;“神秘湘西”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优秀奖;中国当代文艺“桃李芬芳”诗文大赛佳作奖;2015年贵州作家网作家入围奖等。有作品收录在《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湖南散文学会主编的《乡土呢喃》等多个版本,散文集《走过滇藏线》获2014年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作品。
蹒跚起步 成就梦想变“正规军”
记住杨跃清的名字,是在我的长篇小说《回不去的月娥》出版之后,我的事迹被湖南公共频道“市井发现”栏目专题报道,杨跃清第一个在县作协群上传出了视频截图。当时我以为她是我们男同胞,因为她的QQ头像貌似骑单车的男孩。后来在炭河里采风,见到她时才发现错了。
接到采访跃清的任务后,我驱车来到了县农业局清静的小院,来时,也没多想。因为圈内人都晓得,跃清前段时间家遭变故,想必心绪欠佳,根本不适宜接受采访。进了办公室,跃清忙着泡茶,一头浓密的短发时不时遮掩住眼镜下那双拘谨而略带哀伤的目光。尽管我请她坐近一些,她也显得有些尴尬。由此我猜,她还处在悲痛中没有完全走出来。
老实说,在采访跃清之前,我还没认真拜读过她的作品。采访结束回到报社后,随即埋首其间,那感觉简直是发生了地震——恕我直言,这是我在县域范围内第一次欣赏到的最迷人最靓丽的散文作品!以至于着手书写此文时,我倍受压抑,因为我所面对的主人公太过强势了!
跃清和我年纪相当,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她老家在龙田镇,我县最西部。初中毕业时,十五岁,她放弃读高中而选择了自费中专。毕业后进县农业局工作。期间下岗九年,跑过业务,做过生意。2009年通过招聘考试,重回农业局工作。年少时,她做过作家梦,因为爱看书,爱写文。但参加工作、成家后,被红尘所累,年少时的梦想便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2009年,与电脑近距离接触,年少时的梦想才姗姗而来。尽管迟来了那么多年,她也不感到患得患失。因为,来了就该庆幸。晚上,跃清独自神游于互联网的魔境之中,品读一篇篇精彩美文,于是蹒跚起步、尝试写作。发表到博客、空间里,不想网友们奖掖有加。同时,县作协主席贺小平慧眼识珠,加了她的QQ,一直鼓励。并把她的文章推荐到《今日宁乡》发表。后又将她加入县作协,正式向正规军靠拢。
2014年,是跃清在文学领域潇洒辉煌的一年,长篇散文游记《走过滇藏线》获得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该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走进西藏,是跃清梦寐以求的事情。她携带“小画师”女儿,一路上惊心动魄,终于实现梦想,回来后游记写到七八篇时,被贺小平主席一眼盯上,要求她结集出版。尚是个文学新兵的跃清诚惶诚恐,但贺主席一再肯定,才使她信心满满,扬帆起航。《走过滇藏线》终于像模像样地摆在了案前。不想贺主席又鼓励她申请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当初的跃清有些胆怯,偌大的长沙市,文学高手如林,自己一个新兵,想来机会无多。但在贺主席的鼓励下还是递交了申请,没想,居然在众多申请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万元扶持奖金。
不久,跃清成功加入了市、省作家协会。
穿越滇藏 震撼人心变“徐霞客”
一谈到文学,跃清心情开朗了许多,眼睛里也投射出一种希望祥和之光。她侃侃而谈,述说着自己坚持文学的心路历程。
说实话,我对散文并不怎么内行,从未用心钻研过,倒是阅读过不少,也信手拈来过不少,但我认为,散文与我钻研的小说又有何区别呢?有时候,好的散文,就是好的小说。
跃清如此描述黄果树瀑布:这瀑水从天外而来,将一座树木葱茏的高山撕开一道巨口,水流像绢布一般被撕成一片片一条条,从顶端倾泄而下……”“水流犹如蛟龙出洞一般从潭底涌出,又似千军万马,奔涌向前”......瀑布的形状、声势、精气,跃然纸上。仿佛间,黄果树瀑布就显现在我眼前,隆隆轰鸣。
“瀑水砸下来,将琐碎日子里所有的羁绊通通洗涤,只留下尘世的本体,如此单纯......”“人站在高处,水也站在高处,那些跌宕起伏、青草漫岸的日子,就这样从容走过,只留下山花弭香的故事,刻骨铭心。”跃清将自己完全与瀑水融合在一起,沉醉期间,心随水走,水携心走,心水合一,达到忘我的境界。那种向往纯真、质朴、美好,厌倦红尘羁绊的愿景,明摆在我们面前,令人敬畏。
《圣城拉萨》无疑是个中翘楚,在拉萨的宏伟神奇中融合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不幸与皇室文成公主的苦衷,故事如泣如诉,凄婉动人。“第一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仓央嘉措,高原最纯粹的诗人,让西藏更浪漫,让布达拉宫落入凡尘。文成公主抛家别国,远离故土,将一生的幸福全押在陌生的土地上,结果守寡三十多年,美妙的青春埋葬在青藏高原里……
将俗世的喧嚣、红尘的羁绊融合于滇藏线神奇瑰丽的景物中,并试图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寄托对超凡脱俗的无限向往之情,同时试图站在滇藏线的高度,以唯我独尊的思想来震撼世人。跃清,像是现代版“徐霞客”。
没有野心,何来动力。野心越大,动力更足。由此跃清穿越了滇藏线,也书写了《走过滇藏线》。
是的,《走过滇藏线》,令我无比震撼,为县域内居然潜伏着此种高手而骄傲。
又见“炊烟” 迷醉网友变“小龙女”
跃清写宁乡的乡土文字,在“大美宁乡”微信公众号上做了一个专栏,并发表了20多篇文章,受到很多乡友读者的追捧。其中《私奔吧,去桃花谷》的阅读率达到十多万,《月光下的青羊湖》、《烟雨关山》、《走进大屯云》等点击率也颇高。
有次,一位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到我县采风,当读到跃清的《炊烟起,我在黄昏里等你》时,便爱不释手,连忙推荐给《长沙晚报》发表。《炊烟起,我在黄昏里等你》写的是新化紫雀界梯田,正靠近这位主席的故乡,因此人家更熟知情况,深知写紫雀界的人很多,但佳作难得。关于此文,我自然也要品读一番。
这个作品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在语言上,跃清找到了通俗与精深的平衡点。她避免了纯文学的高深莫测,用活泼灵动通俗的语言,将一段悠远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展示在我们面前,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二,在结构上,跃清用倒叙的手法,先从两千多年写起,写紫鹊界的演变过程,再回到现实,回避了流水线的一贯叙述风格;三,跃清用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述说紫鹊界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是既亲切温暖,又收放自如。基于上述三点,整个文本就魅力四射了。
当然,评论一个文本的质地,最终还是要看它所表现出的思想。跃清以她对紫鹊界的无比热爱之情,在字里行间,在两千多年的演变里,还原着历史,重塑着厚重,倾注着个人浓浓情愫,真实,感人,从而使得文本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该文本的遗憾之处是,跃清在展示紫鹊界的现状上有些模糊不清,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新鲜的、洋溢着现代元素的紫鹊界,使之与古时的紫鹊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强烈的反衬艺术效果。
当然,跃清一再表示,她的写作一向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是如此的生动自然,灵动飘逸,美艳绝伦,宛若“小龙女”。
跃清是如此地迷恋着大自然,如此向往着大自然的质朴、纯真、美好,与迷醉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似乎格格不入。而大自然似乎也格外眷恋着她,心甘情愿地投怀送抱,经过跃清的一番番抚爱滋润,最终别具一格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令我们迷醉神往。
愿跃清在前行的路上,续写荣光!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05/13/565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