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印象中的宁乡花鼓戏
2016-05-13 10:39:10 字号:

  宁乡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玉潭镇为中心,植根于这块土壤的地方小戏。无论是从音乐、唱腔、道白、表演都有着深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整个湖南花鼓戏中很有独特之处,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宁乡花鼓戏产生于清代中期,清末民初逐步发展。在乡间,特别是上宁乡广泛流传,为群众喜闻乐见。据宁乡县志记载,早在清同治年间,以流沙河民间艺人黄道开为首组班——土坝班,是宁乡第一代民间花鼓戏业余班社。到了民国初年,业余花鼓戏班社就遍布全县各地,而且从演出风格上形成了上路、中路和下路不同特色的三路。横市以上至流沙河称上路。双凫铺至回龙铺一带称中路,县城至双江口、花明楼、东湖塘靳水四乡称下路。上路流派以宁乡正调著称。

  宁乡花鼓戏是以“三小”行当(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地方小戏。过去职业剧团由本家(班主)和艺人组成。本家出资租行箱、接角色、组成班社。每班十人左右,称为“七紧八松九快活”。队伍十分精简,艺人一专多能。从1918 年至1948年期间,宁乡的草台班子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如流沙河一带有王命生,贺桂先继承了土坝班特色,为花鼓戏第四代传人。双凫铺一带有曾桂秋组织的“恒泰班”,煤炭坝一带有张丙南组织的“恒盛班”等班社。

  宁乡花鼓戏的剧目颇为丰富,粗略统计约330多个 (包括大小剧目)。小戏主要有:《讨学钱》、《益橘会》、《扯笋》、《赶桌》、《小放牛》、《唐三试妻》、《磨豆腐》《张胡子醉酒》、《王婆婆骂鸡》、《看表妹》、《小姑贤》、《装疯吵嫁》、《小砍樵》、《宋江师院》、《池塘洗澡》、《山伯访友》、《磨房产子》、《秋江别》、《张广达上寿》、《书房调叔》等。大戏主要有:《大砍樵》、《田氏谋夫》、《杀蔡鸣凤》、《大槐荫》、《秦雪梅》、《茅庵渡妻》、《傅公子嫖院》、《青龙桥》、《八大锤》、《劈华山》、《孟丽君》、《双美图》、《花园比武》、《八义图》、《黄巢起义》、《红灯大会》、《花园盗钗》、《大劈棺》、《沉香扇》、《阴阳扇》、《曹安杀子》、《百虎堂》等。

  宁乡花鼓戏音乐和声腔是在民间的山歌,小调和祭祀古乐发崛起来的。曲调活泼开朗,朴素大方,有鲜明的宁乡地方特色。特别是宁乡正调、讨学钱调、反调、宁乡双川调是代表宁乡地方特色的曲调。

  宁乡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川调类;二类为打锣腔类;三类为丝弦小调类;四类为调腔类。川调类是主要声腔,演唱时以大筒主奏伴腔为主,唢呐吹过门,全套丝竹乐器伴奏,故又称弦子腔。

  宁乡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常称“文武场”,文场有大筒唢呐。武场:有堂鼓、大锣、大钞、小锣、击拍子是“可子”。解放后,1950年12月宁乡县城关镇北门有个铺子114“刘丰顺”,当时,由宁乡县县长李石秋同志召集本县花鼔戏艺人。彭长林、傅正光、王贵生、万端初、贺桂先、袁存运、丁玉良、杨菊生、万梅生等10组建了一个临时性的班社名:楚剧社,1952-1954年由楚剧社改为宁乡群众楚剧团。1955年由楚剧团变为宁乡县群众花鼓剧团。1956年县政府派干部张胜连来团担任剧团党支部书记,正式把原“宁乡群众楚剧团”改为宁乡县花鼓戏剧团,演员由30多人增加到60多人。乐队由5人增加到15人。乐器方面,武场增加了大鼓,龙灯钞、大号、龙灯大锣,文场增加了板胡、三弦、韵锣、硑铃等。

  宁乡花鼓戏历经数代传承发展,特别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演员,如王命生(旦角)、万端初(小生)、武岳云(小生)、方国芝(武行)、朱林武(生角)、周定邦(生角)、黎运均(小生)、廖爱莲(女)、廖礼乔(生角)、刘汉才(小生)、周定君(花脸)、王运佳(花脸)、贺桂先(小丑)、宋春芳(小丑)。旦角:龚淑英、肖克昌(二旦)、刘再莲(青衣旦)、杨立余(青衣旦)、张聋子(青衣旦)、姚爱君(旦)、周富美(旦)、周成球(丑)。著名乐师则有喻雪梅(鼓师)、谢元成(琴师)、王命钦(唢呐)、李端禄(鼓师)、张有进(琴师)、罗章林(鼓师)、周砥中(琴师)、付正光(大锣)等。

  1967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宁乡县花鼓戏剧团宣布解散。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天福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