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沩河村的前世今生
2016-08-23 12:27:36 字号:

  这是一个我走过路过三十年的地方。在长沙西宁乡南,沩江中游北岸,地处回龙山尾,古有驿站,得名回龙铺,它北部属丘岗。南部嘞,为丘平,水利发达,全部可以自流灌溉,今年的三月以前还叫沩河村,管辖炭河、刘海两个自然村,后加陶家、左河变成了如今的沿河村,也许是沩山风景区已经有了一个又怕重复混淆的沩江源村的缘故吧。反正,我一听到有人谈及沩河村,就很快勾起它时空相差几十年的画面,对比鲜明,可以窥探到他的前世今生。

  沩河边的这片村庄饱经沧桑。旧时,沩水能自流灌进,地势低洼,易受水患;积水沼泽,水草蓬生,钉螺繁衍,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男劳动力得腹水腆着透亮的大肚子,步履艰难,每到农忙,万户萧疏鬼唱歌,有田无人作,有谷无人收。年年有洪水,次次洪灾过后,百姓家遭水冲贫如洗,拖娘带崽,逃荒讨米,凄苦连天。

  1969年洪水后,党和政府,发出号召,生产自救,根治水患,灭螺防病治病,唤起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美好憧憬。成立大地园田化工程指挥部,修渠筑坝。1971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拉架子运筹规划,挖掘西东直河灭螺防病,开掘南北横河排涝灌溉。1975年平田化,动员回龙铺区的洪仑山、贺石桥、桃林桥、白马桥的数万民工,在列队孩子们“欢迎!欢迎!欢迎民工,建设回龙!”的清脆童谣中,肩挑手提,开垦填坑,平整荒滩,造机耕道。开出一坦平阳的良田万顷,推出稻禾千重浪。但血吸虫虽小,危害却大。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消除,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改造自然,与天斗,与地斗,辛苦的血防医务人员和当地干群一道,从黑头发干到白头发,从白头发干到没头发,贡献青春献子孙,父一代崽一世,在血防一线持续奋战,送走了瘟神。

  1957年的沩河村片区首次发现了感染性钉螺,经过近20年综合治理,1976年以后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上世纪80年代通过排查统计,全村(原浏海村、炭河村合并)共有64处有螺环境(包括沟渠、池塘、屋场围子),面积27.09万平方米。经县乡村三级血防人员的不懈努力,1994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1995年在原有螺地带再次发现活螺,死灰复燃,几经磨难,之后每年对该村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充分的钉螺调查和药物灭螺,1998年至今对沩河村部分有螺沟渠进行水泥硬化,累计8万平方米,大大压缩了钉螺面积。至2016年春季,仅查到2处有螺环境,面积0.55万平方米。根据1994年统计数据,沩河村共有295名历史病人,现已无在册历史病人,也没有新发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2015年,经过县血防办综合考核,确定沩河村血防工作达到国家传播阻断标准,2015年10月经省市血防办考核评定,全县血防达到了国家传播阻断标准。一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是血防医务人员和干群改造自然生存环境的辛酸抗战史。

  20世纪的沩河村村民解决了温饱,提高了生活质量,健康得到很快促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小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都走在前列。政治上村民高度自治,集体决策;以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开拓乡村农场旅游为增收突破口,家有别墅,户户有车;双拥文化广场的建立,青少年在家门口打球习艺,老人迎着朝霞晨练,姑娘们衬着霓虹,优美的身姿伴着舞曲在晚风中摇曳;富了的村民自愿掏钱美化亮化乡村公路,植柳栽花靓化沟渠道路两厢,开展家庭庭院文明清洁卫生评比,村容村貌靓了,村民精神风貌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村支委正谋划着未来发展的蓝图,带领乡亲们奔小康。沩河村的前世今生记在百岁老人的脸上,也鼓舞着青年后生奋勇争先,勇立潮头,扛大旗!

来源:

作者:黄佑山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