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春老人近照
“宁乡人会读书!”这已经成为了宁乡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年的高考,宁乡考上全国高校的学生人数名列省内前茅,有十几年甚至连续蝉联湖南第一,所以宁乡又有“考不倒的高考大县”的美誉。其实,这美誉也来得不容易,会读书虽是宁乡人的一个传承,但会读书也需要一个公平的考试招生环境。在上世纪80年代,在长沙就发生过一个轰动当时的高考中专录取“两条线”的教育公案。
虽然这段历史已经尘封了30多年,但在亲历者何长春看来,正是由于有对这一不合理政策的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上访到中纪委,才让更多的宁乡人通过读书这个途径走出大山、走出农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招生“两条线”,城乡有区别
2016年8月的一天,在湖南宁乡老一中校区后面一栋两层的小楼内,记者采访了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上访者何长春老人。如今已经80高龄的何老精气神仍然很好,对当年那段自己亲历过的“教育公案”依然记忆犹新,并向我们口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情发生在1984年,当时的何长春在宁乡县委青少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当时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生’。”讲到这里,何老特意向记者解释了“推生”的含义。“说白了,就是争取更多的指标,将宁乡的学子推荐出去,让更多的宁乡人通过读书成材。”为此,每年一到招考季节,何老总要去到长沙等地高校了解各学校的招生工作情况。
1984年7月30日,何老来到长沙农学院了解该校招生工作,一个熟悉的招生老师告诉他,今年长沙地区高考中专生招生政策有变化,采取“两根线”招生,长沙城区文理科分数线均为430分,长、望、宁、浏等四县执行文科460分,理科445分。
这个“两根线”的政策一出来,让四县的学子们傻眼了。录取线文科整整高了30分,理科整整高了15分,要知道,当时考试分数每一分都显得金贵,何况这一下分数线就高出了好几十分。做了7年青少年工作的何老心里很清楚,就当年如果按照430分划线,宁乡有498人可以上线,但如果执行新录取线,宁乡起码有近百人要被刷下来。这意味着这100多人9年的寒窗苦读将白费了,没办法走进高校进一步深造,走读书这条路跳出寒门的梦想将化为泡影。
为了弄清楚事情原委,何老当即去到长沙市教育局,想问个究竟。在市教育局,何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两根线”招生政策制定的原因。原来,当时恢复高考制度后不久,长沙市所辖的几所大中专院校都在恢复和建设中,条件简陋,尤其是学生寝室少,与招生学位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采用“两根线”,通过扩大市内生源比例,用“走读”来解决床位不够的问题。何老认为,市里的难处他可以理解,但对农家子弟造成的不公他却不能无视。何老沉思再三,坐不住了,他要为那些寒窗苦读上线却又不能继续深造的学生讨要一个说法。
回到家里后,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平,何老奋笔疾书,他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举报这种不公平的政策。8月5日,他向长沙市委、湖南省委、省纪委、中纪委实名反应违规划定录取分数线的情况,陈述“两根线”招生政策是违背中央政策,不得人心的,“两根线”政策的实质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城乡差别,埋没人才。
宁乡历史上最长的电报,发了1180个字
何老介绍,当时向中纪委反应情况,都是靠发电报,他清楚的记得他这封电报发了1180个字。邮电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宁乡历史上发过的最长的电报。电报发出去没多久,市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就专程来到宁乡,做何老的工作,说两根线招生政策是市里经过讨论的集体决策,要何老以大局为重,放弃上访。何老严词拒绝了,还将电报内容邮寄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
媒体的介入,何老的坚持以及上访,事情终于得到了中纪委的重视,并专函转送湖南省委予以纠正。批示的原文内容何老至今能不漏一字地背出:“中共湖南省委负责同志,湖南长沙高考招生中专划线违背政策,影响极坏,请予以纠正。”
在省委书记毛致用的批示下,“两根线”政策在1985年彻底废除,为这一段教育公案划上了句号!此后,从1985年到2001年(中专不包分配为止)的16年间,长沙地区高考中专招生政策一直未变。据不完全统计,宁乡这16年间至少多走出了五千名中专生,如果算上其它几个县,至少有两万农家子弟的命运被改变。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华南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09/02/5650940.html